翁姓綜述及京兆翁氏
翁姓綜述及京兆翁氏
|
一、京兆翁氏族譜
(一)、前 言
族之有譜,猶邑之有志、國之有史,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 族譜記述先賢功德、世系昭穆、溯其所自,啟迪子孫尊宗敬祖,承先啟後,促進家族、民族的團結發展,以利國利民。
修譜之事乃上慰祖先,下惠子孫,有益當代之盛舉。
翁氏乃帝喾之後,周文王之胄,昭王封庶子姬溢食采翁山,其子孫因以為氏。 傳至弘公仕楚國官左丞,肇基粱之原城,後裔蕃衍遍及華夏。
翁氏世奉弘公為一世祖,至三十四世軒公,於唐德宗時官朝請大夫,有大勛,賜郡京兆,故軒公一派稱“京兆翁氏”。 軒公出守建州,歷任漳州、泉州刺史,遂居閩,為福建翁氏始祖。
軒公長子何公,官檢校散騎常侍,因樂莆陽東南山水之勝,擇居前有海水朝宗,後有竹林環蔭的莆田興福里竹嘯,世號“竹嘯翁莊”,為京兆翁氏莆陽開基發祥地。
至今,莆田之竹莊、清江、美蘭、東皋、南埋、下林、翁厝、沁后、東坡、西許、油潭等。 福清之漆林、琴江、瑟江。 崇安、浦城、建陽、福州、閩清、長樂、連江、平潭、泉州、晉江、南安、安溪等。
江蘇之蘇州、常熟、丹陽。 浙江之杭州、慈溪、餘姚、溫州、開化。 江西之豐城、宜春、臨江。 山東之鄆城、武城。 廣東之新會、潮州、汕頭。 海南之萬寧等,還有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區和國家,皆有翁氏子孫族居。
翁氏子孫繼承先賢傳統,知書識禮,勵志好學,忠厚孝道,團結友愛,開拓進取。 “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裡是吾家”和“官事歸來衣雪埋,兒童燈火小茅齋,人家不必論貧富,唯有讀書聲最佳”,正是翁氏先賢倡學興教,勤苦詩書的寫照。 譜載,自唐軒公入閩至清初,登進士第者九十二人,軒公五世孫承讚公,登唐昭宗乾寧三年進士,為探花使,官至右諫議大夫,閩王審知拜為相,倡建閩“四門學”,以教秀士,遂開福建文化之先聲,遺著有《谏議集》等。 軒公六世孫處厚公、處恭公、處易公、處朴公、處廉公、處休公,同胞六兄弟,連登宋建隆、開寶、雍熙進士,世稱“六桂聯芳”。 一桂處厚公之曾孫師回公、師孟公兄弟同登進士,師回公子栥、□(上既下木)二公兄弟,亦聯登進士,一門兄弟子侄四進士,又為宋代莆田一奇。 處厚公十五世孫瑛公,明代官翰林檢討,子世用公、世資公,亦雙登科甲。
世用公官南京戶部主事,貴州參議。 世資公累官戶部尚書。 父子兄弟同朝入覲,均號名臣,傳為佳話。 承讚公之二十二世孫正春公,以明萬曆壬辰科狀元,官禮部尚書。 清代,方綱公以名進士累官至內閣學士,精心汲古,獎掖後進,為清代著名學者,同和(龢)公為鹹豐狀元,官至戶部尚書,任同治、光緒師傅,贊助戊戌變法。
翁氏各支派之碩德名賢,不勝枚舉,事詳國史或地方志乘,為家譜之光,為後世子孫之楷範。
《翁氏族譜》始修於唐,歷宋、元、明、清,代有續修。 譜牒有紀,文獻有章,世系有圖,登科有錄,祖居有跡,塚墓有徵,子孫世守,為傳家至寶。
但自清康熙三十九年至今三百餘年,未曾續修,日居月諸,原有篇帙散缺,有失傳之懼。 今族眾以為編修譜牒,既是為掄救文獻古跡之必要,亦為弘揚民族文化,研究人口源流,繼承先賢傳統,方便尋根訪祖,利於聯誼團結,振興中華之需要,
乃當代子孫當務之急。 於是應海內外宗親之建議,成立理事會,根據京兆翁氏舊譜,搜集各地珍存文獻、古跡,按「舊譜序選」、「淵源概述」、“世系圖譜”、“科名仕宦”、“文物遺跡”五大部類編纂,獻給海內外宗親,為後世子孫紀念,並以充實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
《京兆翁氏族譜》編修理事會
翁氏子孫繼承先賢傳統,知書識禮,勵志好學,忠厚孝道,團結友愛,開拓進取。 “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裡是吾家”和“官事歸來衣雪埋,兒童燈火小茅齋,人家不必論貧富,唯有讀書聲最佳”,正是翁氏先賢倡學興教,勤苦詩書的寫照。 譜載,自唐軒公入閩至清初,登進士第者九十二人,軒公五世孫承讚公,登唐昭宗乾寧三年進士,為探花使,官至右諫議大夫,閩王審知拜為相,倡建閩“四門學”,以教秀士,遂開福建文化之先聲,遺著有《谏議集》等。 軒公六世孫處厚公、處恭公、處易公、處朴公、處廉公、處休公,同胞六兄弟,連登宋建隆、開寶、雍熙進士,世稱“六桂聯芳”。 一桂處厚公之曾孫師回公、師孟公兄弟同登進士,師回公子栥、□(上既下木)二公兄弟,亦聯登進士,一門兄弟子侄四進士,又為宋代莆田一奇。 處厚公十五世孫瑛公,明代官翰林檢討,子世用公、世資公,亦雙登科甲。 世用公官南京戶部主事,貴州參議。 世資公累官戶部尚書。 父子兄弟同朝入覲,均號名臣,傳為佳話。 承讚公之二十二世孫正春公,以明萬曆壬辰科狀元,官禮部尚書。 清代,方綱公以名進士累官至內閣學士,精心汲古,獎掖後進,為清代著名學者,同和(龢)公為鹹豐狀元,官至戶部尚書,任同治、光緒師傅,贊助戊戌變法。 翁氏各支派之碩德名賢,不勝枚舉,事詳國史或地方志乘,為家譜之光,為後世子孫之楷範。
(二)、翁氏-京兆
(1)漢代稱京兆尹辦公處為京兆府。
(2)唐代關內道所轄諸府之一,轄萬年等二十三縣,為京畿地區行政機構。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雍州置為京兆府,長官為牧,多由親王為之; 實際長官為尹,通判府事; 設少尹二人,佐理府事,歲終更次上計; 下設司錄參軍及司功、司倉、司戶等屬官。
(三)、行政區劃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雍州置為京兆府。 治所在萬年(今陝西西安市)。
轄境相當今陝西省關中乾縣以東,銅川以南、渭南以西地區。
唐屬關內道、京畿道; 宋為陝西路、永興軍路; 金為京兆府路; 元改為安西路。
唐以後,北宋與金朝仍然將它治理的地區一如唐制稱為京兆府,她亦被稱作京兆府城。
歷代均派皇室股肱或勛戚重臣駐守,如元初忽必烈滅南宋,建立元朝後,就於次年即至元九年(1272),封他第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不久京兆府與京兆府城改名為安西府與安西府城
西元前11世紀,興起於周原地區的周人把活動中心移至今西安城西南灃河流域。
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酆京,其子武王后在灃河東岸建立鎬京,統一華夏,開創了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
豐鎬兩京隔河相望,鎬京為西周王朝政治中心,豐京是祭祀宗廟場所,直到西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前,這座京城一直被全國各地諸侯奉為“宗周”。
春秋戰國時期,來自隴南(今甘肅天水一帶)的秦人崛起於關中盆地。 秦武公和秦穆公時,設立了西安附近最早的縣–杜縣(前687年)。
戰國時代秦國先後遷都櫟陽(今閻良區武屯鄉一帶)和鹹陽,今西安城區附近成為鹹陽的郊區。
秦統一全國後,在今西安北郊建了許多著名的宮殿,如阿房宮、章台宮、興樂宮、信宮等。 地方上實行郡縣兩級行政建制,設內史轄京畿各縣(內史政區與官職同名,為郡級建制),今西安市轄域屬其管轄範圍。
秦末楚漢相爭,鹹陽宮室被毀。 漢高帝七年(前200)建都長安(秦鹹陽郊區一個鄉聚的名稱,在今西安西北郊渭河南岸)。
惠帝時構築長安城牆,城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周長25.7公里。
主要宮殿位於城的南部,宮殿面積占長安城總面積的1/2以上。 除宮殿、衙署、達官顯貴府第和宮廷作坊外,有9個商業區和160個居民閭裡。 城市規模宏大,建築密集,街衢通達,交通便利。
西漢高帝二年,在原秦內史地設置渭南、中地、河上三郡,分別領有今西安市轄地。
高帝九年(前198)撤銷三郡複置內史,治長安城中。
景帝二年(前155)分置左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將右內史東部改為京兆尹,西部改為右扶風,左內史改為左馮翊,稱“三輔”,共治長安城中。 這三者既為地區名,也為官名,與郡守相當,共同管轄京畿地區。
征和四年(前89)置監察區司隸校尉部,三輔屬之。 西漢末平帝元始四年(4),分京兆尹置前輝光、后承烈二郡。
西漢末年,王莽廢漢稱帝,國號“新”,改長安為常安。 新朝天鳳元年(14)分三輔為師尉、翊尉、光尉、京尉、扶尉、烈尉六尉郡。
東漢複置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隸於駐洛陽的司隸校尉部。 左馮翊治所遷至高陵,右扶風遷至槐里(今咸陽興平)。
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220)改京兆尹為京兆郡。 黃初二年(221)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
魏明帝青龍三年(235)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
齊王(曹芳)正始五年(244)改為京兆郡,今西安市屬5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
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
隋唐兩代均都長安,在漢長安城之南另建新城,隋稱之大興城。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改名長安城。
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隋唐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20餘縣。
唐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
天祐元年(904),韓建為佑國軍節度使鎮守長安,廢宮城和外郭城,重修子城(皇城),南閉朱雀門,又閉延禧門、安福門,北開玄武門,是為五代、宋、元時的長安城。
後梁開平元年(907),改京兆府為雍州,后又改為大安府。
後唐同光元年復為京兆府。 後晉、後漢、後週一直沿用,轄有長安、萬年等10餘縣。
北宋時的長安城,人口減少,仍為全國主要的商業都市之一。 長安城周圍地區,宋金兩代仍在城中置京兆府統之,轄長安、萬年(樊川、鹹寧)等14縣(金12縣)。
元初仍置京兆府於長安城中,至元十年(1273)改為安西總管府。
皇慶元年(1312)又改為奉元路。
明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 明太祖將次子朱木爽封為秦王,鎮守西安。 明將五代、宋、元的長安城向北、向東加以擴展,形成今天西安古城的規模。
清代在西安城的東北隅修建了滿城,佔有今北大街以東、東大街以北。 其他街巷一如明代。
清代繼續沿用西安府名,轄長安、鹹寧等15縣,1州,孝義(今柞水)、寧陝(今縣)等2廳。 1913年,民國政府在關中地區設立關中道,轄長安等41縣。 1914年撤銷鹹寧縣,併入長安縣,結束了漢代以後一城由兩縣分管的局面。
1928年,割長安城及近郊設立西安市。 1930年撤市復歸長安縣。 1933年再設立西安市,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的6個直轄市之一。 1938年長安縣遷至城南大兆鎮。 此後不久西安市再次撤銷。 1941年複設西安市,改為陝西省轄市。 1947年再次升為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 1949年5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西安,25日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轄12個區,隸屬於陝甘寧邊區政府。 1953年升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又改為省轄市,同時把原來12個區調整為9個(今7區除閻良,再加上長樂區、阿房區和草灘區)。 從此以後西安市的領屬關係再未發生變化,但所轄區縣不斷變遷,直到1983年才穩定。
二、翁氏源流分派紀
翁溢二十七世孫翁弘,於戰國時官楚國左丞,居樑之原城,翁氏子孫始蕃衍昌盛,因而奉翁弘為一世祖。
原城翁氏一世弘公,生輦,為鄆州東平相。 五世祖迪公為會稽相,仁公為河南相。 八世祖昭顒為范王相。 十八世儀公官揚州太守,生子篯,長孫暉公,官庫部郎中,遷官蘇州。 次孫曄公,官徐州刺史。 二十七世鞠公,遭東晉石勒之亂,渡江避居浙江慈溪、餘姚交界之桐湖。 二十九世琳公,因王敦之亂,遷居丹陽。 傳至三十三世「三禧」兄弟:長禧汝,官蘇州刺史,建長樂「瑞雲書院」,生子軒; 次禧憑,官揚州大使,因家焉; 三禧汲,官太子詹事,居睦州。 據此,翁姓家族發祥於河南原城,著望於鹽官、錢塘,綿延於今江蘇、浙江而始入閩境。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 翁乾度改名換姓逃亡避難,其六子於宋初三次科舉先後中進士,即“三科六進士”。
翁乾度的六子分別是——
長子翁處厚,字伯起,堂號為敦煌,改姓洪。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進士,特授承議郎,兼殿中丞上柱國,賜緋魚袋。
次子翁處恭,字伯度,堂號為濟陽,改姓江。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
三子翁處易,字伯簡,堂號鹽官,保留本姓。 宋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
四子翁處樸,字伯淳,堂號河南,改姓方。 宋太祖開寶六年(937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
五子翁處廉,字伯若,堂號武陵,改姓龔。 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寺直、監察禦史。
六子翁處休,字伯恭,堂號平陽,改姓汪。 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
翁氏六兄弟齊榮,顯赫一時,被譽為「六桂聯輝」、「六桂聯芳」或「六桂翁」(注:我國科舉取仕時代,讀書登科美稱為」折桂“)。 據志載,時曾建有“六桂祠”。 翁氏六兄弟皆登進士,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翁氏入閩始祖軒公生四子:長名 何居莆田、次名 僖居崇安、三名 傳居建州、四名信 居潤州丹陽。
翁何,官居檢校散騎常侍,亦生四子:長子曰則,為崇安祖; 次子曰剛,為江寧祖; 三子曰利,為鎮江祖; 四子曰劉,即諫議大夫翁雲庵,由福州沙合徙居新羅苦草鎮(即今龍岩市新羅區),是為岩族第一代。 《上杭翁氏族譜·源流序》載:“何公四子均有功名,俱顯宦,則公官司直郎,三傳而生處厚兄弟六人,俱成進士,世稱'六桂開芳'。 有朱紫坊,其後分徙不一:若竹嘯、若塗洋、若高景,皆則公支派也“。
翁劉為“谏議大夫”,其子巨隅任“荥陽參軍”,生子三:承讚、承裕、承穎。 承讚是唐昭宗乾寧三年(896)丙辰歲登崔諦榜,唱名探花,複擢宏祠官鹽鐵使,同平章事,朝議大夫,有《槐記詩集》傳世。
承裕官至兵部尚書,承穎官侍郎,其後裔居福清漆林。
承讚生四子:元度、中度、貞度、昭度。 元度官大理司評事,生堅固,堅固生大祉、大邦。 大祉號谷村先生,知衢州路事,四傳而生存寓,官中書。 再傳而生崇智,任典史,生善夫。 善夫生四子:至元、至霷、至安、至善。 至元官按察使司檢事,仍居龍岩。 至霷官庶子春坊,居龍溪里。 因避亂入廬溪居厚壠。 霷生三子,次子千二郎又生三子:漢、興、賞。 兄弟同徙汀州之長汀,旋各移居一方:翁漢遷控頭,即今上杭南陽射山橋頭,翁賞再傳至福富兄弟,尋徙上杭之才溪,閱四世而傳文盛、文玉、文永、文開、文翼、文貴等,更遷於江右之泰和(即今江西泰和縣)。 翁興則於明朝中期,由汀州射山橋樟樹坑(今上杭南陽射山),遷至上杭紫金山腳下嫩坑逕美,即今舊縣鄉逕美村,迄今四百多年,繁衍了20代,四百多人。 此外,長汀四都仁龍公一脈二、三十人,武平中山一百多人,龍岩、永定更多,近年來有所聯繫。
翁姓始祖宏,起於梁之原城,綿延於京兆,興旺於錢塘,遂以錢塘為郡望(上杭屬京兆郡),堂號是“六桂堂”。
上杭翁氏祖祠為「明德堂」,座落於逕美村中,佔地2000多平方米,雄偉壯觀; 大門外有子孫塘,塘中央有天然香爐石,祠堂左前方是筆架山,景觀獨特,祠內懸掛二塊橫額牌匾:“都衛府”、“竹俊品”。 大門聯是:「六桂家聲遠,八壺世澤長」; 堂聯是:「明基禮薦其馨宜念秋霜春露,德可欽容可度,當思法祖敬宗」。。
該祠曾失火被焚後重建。 還有一座“侃公祠”(即大有堂),是奉祀六世祖考妣汝榮夫婦的,大門對聯是:“六桂家聲遠,百梅世澤長”。 入杭始祖興公的基地在南陽射山橋,石墳,保存完好。
四、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錢塘(浙江杭縣)
翁姓多分佈在福建和臺灣地區
江南各地翁姓皆系出同源
從兩千九百七、八十年前的得姓始祖翁山王溢,到二十一世紀繁衍在臺灣島上的翁姓子孫,黃帝軒轅氏的這一支後裔,已經衍傳了九十七,八代,平均每代是三十年。
以翁山王溢為一世祖,自他以後,臺灣安溪派翁氏家族的世系更是井然有序:第二代的翁莆君,生了五個兒子,臺灣的安溪派翁氏,是系出他的長子翁伯這位翁伯,死後葬于長安城西的十八裡之處,第四代翁大連,是翁伯的長子,由隴西遷京兆郡長安都仁永貴裡;第五代翁實,是翁大連的次子;第六代翁素,葬于第安城西十八裡;第七代翁仲儒,是翁素的長子;第八代翁逸;第九代翁昶;第十代翁慈;第十一代翁孝山;第十二代翁饒;第十三代翁譽;第十四代翁森;第十五代翁薰;第十六代翁塾;第十七代翁助。
傳到第十八代的翁田,正好碰到晉朝末年的五胡之亂,當時官拜冀州刺史的翁田,便帶了自己的一家大小,跟隨晉朝皇帝渡過長江,在建業(今南京)落籍。這是臺灣安溪派翁氏的播遷江南之始祖。
翁氏的南遷始祖翁田,共有四個兒子,臺灣安溪派翁氏是出自其次子翁幹。此後,第廿代為翁墀,廿一代為翁元祖,廿二代為翁倫元,廿三代為翁承皎,廿四代為翁蓋,廿五代為翁卯,廿六代為翁乾德,廿七代的翁弘,便是長時以來湖南、湖北、貴州、福建、兩廣、江西、浙江、江蘇、及臺灣各地翁氏家族所共奉的。 翁姓避亂改姓是翁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裡(今莆田市北高竹莊),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禦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原城】開基祖,因此,上述各地的翁姓,在計算世系時,也有以翁弘為第一世的。我國南方各地翁姓家族的大多系出原城開基祖翁弘,有下列刊載于本省翁氏族譜的序文,可以說明:
【常熟派譜序】——翁氏之始出自姬姓,自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以命氏,其有曰弘者,仕楚官左居之原,由弘而下二十七世孫郎鞠公,官泉州刺史,避石勒之亂,始由原城渡江,居浙江之西今,錢塘,仁和,海 ,余姚,慈溪,永嘉…….
【閩省莆田派】——自弘圓內三十五世傳公後,為崇安丹人山派始祖,福清則為四十二世布愈公後,晉江則為四十四世點公之後…….
【廣東潮州派】——四十四世祖弘公,即是南田派十一世遷居潮州之塘孝。為潮州始祖,入旦處休公之四世孫也。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諸子孫皆其裔也。
自翁弘開基原城以後,臺灣安溪派翁氏的上代世系,是這樣的:廿八代是鄆州東平王翁替;廿九代是德州平原王翁存;卅代是食邑五十戶的淮南王翁肱;卅一代是會稽王翁迪,卅二代是冀州刺史翁挺;卅王代是禮部尚書翁筠;卅四代是范陽丞相翁昭隅,卅五代是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翁就,卅六代是京兆相翁道;卅七代是洪州觀察左庶牆;卅八代是金紫尚書翁剡;卅九代是潞州刺史翁福;四十代是鄧州刺史翁甫,他的墓,是在思州(今貴州思縣)龍宿山之南。
此後,臺灣安溪派翁氏的歷代遠祖,便主要活動于長江以南的地區:四十一代的翁乾,是泉州刺吏,墓在泉州福建寺右邊;四十二代是福州觀察使翁興;四十三代是吳郡太守翁洽;四十四代是廣陵郡守翁儀;四十五代是諫議大夫翁 ,四十六代是蘇州刺史翁暉,墓在吳郡;四十七代是汴州刺吏翁瑜;四十八代是揚州刺吏翁皓;四十九代是鐵州中郡守翁賞;五十代是贏州刺吏翁雅;五十一代是江州刺吏翁圯,墓在潤州陵山郡;五十二代是太原郡令翁瑞,五十三代是泉州刺吏翁鞠,因石勒之亂,避居浙西。
五、遷徙分佈
(一)、遷徙
翁氏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大約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昭王時代。 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記·貨殖傳》的名人,以販脂而富傾縣邑的大富豪; 唐僖宗時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詩》謝絕朝廷的徵召,千百年來傳為佳話。 目前中國北方的翁氏雖不多見,但在南方,特別是閩、粵,臺灣一帶卻是名門大姓。
翁氏家族古自世傳的郡望“錢塘”看來,很可能就在今浙江省定海縣以東三十里的翁洲這個地方,唐朝時曾經設置過翁山縣,所以迄今亦名翁山。 而另外根據上述「翁山王來歷序」一文中所提及的“其地屬監官郡”,浙江省的海寧縣一帶,過去也曾經有一度以監官為地名,因此,翁氏很可能便發祥於此,成長茁壯於此,所以長時以來才以“錢塘”為整個家族的共同標幟,世世代代相承相襲。 錢塘,就是現在浙江省的杭州,是浙江省的省會所在地。 這個地方之以錢塘為地名,是早自先秦時期便已經開始的,該地與翁氏家族的實際淵源。
福建省武夷山市吳屯鄉的一支翁氏,是在南唐時期,有個叫翁巨隅的人任京兆榮王府咨議參軍。 朝中朱全忠起兵發難,逼迫唐哀帝禪位。 翁巨隅不願意隨波逐流,於是棄官避禍從西安遷到福建。 翁氏入閩後,先投奔到福清縣擔任知縣的叔父家,而後又幾經輾轉,來到今天武夷山市的吳屯鄉定居,被後人尊為翁氏遷入武夷山的始祖。
臺灣省翁氏家族的世系,最是脈絡分明,有條不紊了——他們是三千年前周朝王室的姬姓苗裔,當然更是最為正統的黃帝子孫。 臺灣省的安溪派翁氏家族,顧名思義,他們的祖籍,就是福建的安溪。 目前,這一派派繁衍在全省各地的子孫,儘管已經成千上萬,但根據本省《翁氏族譜》的記載,他們都共奉當年開基於安溪縣科榜鄉的翁治齋為一世祖。 這位翁治齋,便是翁氏得姓始祖姬溢的第七十六世苗裔,黃帝軒轅氏的第九十九代裔孫。 而這一代的翁氏省籍人士,大多是翁治齋的第二十代或二十一代後裔,依此推算,則他們當然是黃帝的第一百一十九代或一百二十代的子孫了。
(二)、分佈
先秦時期,翁姓在河南一帶活動。 魏晉時期,翁姓向南遷移,經安徽、穿江蘇,定居於浙江錢塘江灣。 唐宋時期,翁姓已經分佈在南方各地,稱為閩粵一帶的名人大姓。 清朝乾隆年間,翁姓始入臺灣。
宋朝時,翁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 翁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浙江兩省。
明朝時,翁姓大約有13萬3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4%,為明朝第一百一十三位姓氏。 翁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福建。 這三省大約占翁姓總人口的78%,其次分佈於廣西、廣東、江蘇、四川、安徽等。 浙江為翁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翁姓總人口的43%。 宋元明時期,翁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 全國形成了以東南、兩廣為中心的翁姓聚集區。
當代翁姓的人口約有10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全國第168位。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翁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浙江、臺灣,這四省大約占翁姓總人口的58%。 其次分佈於江蘇、四川、重慶、青海、湖北、江西、安徽,這七省市又佔了30%。 廣東為當代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翁姓總人口的17%。 全國形成了以粵閩台浙、川渝為中心的兩塊翁姓分佈區。
翁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閩台瓊、廣東東部、浙滬、贛皖蘇大部、雲南東北、貴州西北、重慶西南、川甘中段、青海東部、黑吉蒙交界地區,翁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以上,有的達到0.5%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6.5%,居住了大約69%的翁姓人群。 在廣東西部、雲黔桂大部、重慶中部、四川東部、陝西中南部、湘鄂東部、江西西皖蘇北部、魯豫東南、黑龍江西北部、吉林中西段、遼寧北端、內蒙古東北,姓佔當地人的比例一般在0.06%—0.12%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8.7%,居住了大約19%的翁姓人群。
(三)、具體分佈
翁姓的望族居住在錢塘(今天的浙江杭縣)。
翁姓多分佈在福建和台灣地區。
江南各地翁姓皆系出同源
(四)、大陸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鳳卧鎮吳潭橋村、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鎮海嶼村、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鎮鳳窩村、福建省連江縣東岱鎮一帶有、福建省福清市新厝鎮鳳跡村、福建省福清市江陰鎮一帶、福建省福清市龍田鎮 玉瑤村、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鎮瑟江村、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鎮杭中村、福建省福清市港頭鎮後園村、福建省晉江市大浯塘一帶、福建省晉江市英墩前堡村、福建省晉江市英厝頭 、福建省莆田市黃石鎮一帶、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翁厝村、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靈川鎮青山村卜宅、福建省莆田市北高鎮一帶、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一帶、浙江省永康市古麗鎮 一帶、浙江省紹興縣錢清鎮高地翁一帶、廣東省潮汕一帶、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官潯鎮溪坂村一帶、江西省樟樹市臨江鎮徹埠村委翁家村、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大石鄉、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大南鎮大南村坳頭,浙江省樂清市翁村,江蘇省泰興市翁家莊,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翁山鄉,江西省上饒市余幹縣大溪鄉嶺底翁家村,江蘇省興化市顧莊村,江蘇省興化市翁果村,重慶市綦江區一帶,湖南北部一帶,江西省進賢縣張公鎮翁家村,河南省鄧州市文渠鎮翁寨村,浙江省余姚市翁嶴村,袁馬村,翁方村,城南翁家村,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灤鎮翁家寨村,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七分地村,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山盆鎮一帶。
(五)、臺灣
臺灣金門縣金寧鄉盤山村、臺灣澎湖縣馬公市鎖港村、臺灣澎湖縣湖西鄉中西村、臺灣嘉義縣義竹鄉岸腳村、義竹村、六桂村、仁裡村、傳芳村有來自福建安溪科榜翁姓宗族、臺灣連江縣馬祖鄉南竿島、臺灣苗栗縣苑裡鎮一帶、臺灣彰化縣埔鹽鄉瓦磘村、臺灣新北市坪林鄉。
(六)、臺灣翁姓
從兩千九百七、八十年前的得姓始祖翁山王溢,到今天繁衍在臺灣島上的翁姓子孫,黃帝軒轅氏的這一支後裔,已經衍傳了九十七,八代,平均每代是三十年。
以翁山王溢為一世祖,自他以後,臺灣安溪派翁氏家族的世系更是井然有序:第二代的翁莆君,生了五個兒子,臺灣的安溪派翁氏,是系出他的長子翁伯這位翁伯,死後葬於長安城西的十八裡之處,第四代翁大連,是翁伯的長子,由隴西遷京兆郡長安都仁永貴里; 第五代翁實,是翁大連的次子; 第六代翁素,葬於第安城西十八里; 第七代翁仲儒,是翁素的長子; 第八代翁逸; 第九代翁昶; 第十代翁慈; 第十一代翁孝山; 第十二代翁饒; 第十三代翁譽; 第十四代翁森; 第十五代翁薰; 第十六代翁塾; 第十七代翁助。
傳到第十八代的翁田,正好碰到晉朝末年的五胡之亂,當時官拜冀州刺史的翁田,便帶了自己的一家大小,跟隨晉朝皇帝渡過長江,在建業(今南京)落籍。 這是臺灣安溪派翁氏的播遷江南之始。
翁氏的南遷始祖翁田,共有四個兒子,臺灣安溪派翁氏是出自其次子翁干。 此後,第廿代為翁墀,廿一代為翁元祖,廿二代為翁倫元,廿三代為翁承皎,廿四代為翁蓋,廿五代為翁卯,廿六代為翁乾德,廿七代的翁弘,便是長時以來湖南、湖北、貴州、福建、兩廣、江西、浙江、江蘇、及臺灣各地翁氏家族所共奉的。 翁姓避亂改姓是翁姓的又一來源。 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 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裡(今莆田市北高竹莊),為入莆始祖。 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 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 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 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 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 四子處朴,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 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禦史; 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 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原城】開基祖,因此,上述各地的翁姓,在計算世系時,也有以翁弘為第一世的。 我國南方各地翁姓家族的大多系出原城開基祖翁弘,有下列刊載於本省翁氏族譜的序文,可以說明:
【常熟派譜序】——翁氏之始出自姬姓,自周昭王封庶子於翁山,因以命氏,其有曰弘者,仕楚官左居之原,由弘而下二十七世孫郎鞠公,官泉州刺史,避石勒之亂,始由原城渡江,居浙江之西今,錢塘,仁和,海,餘姚,慈溪,永嘉.......
【閩省莆田派】——自弘圓內三十五世傳公后,為崇安丹人山派始祖,福清則為四十二世布愈公后,晉江則為四十四世點公之後.......
【廣東潮州派】——四十四世祖弘公,即是南田派十一世遷居潮州之塘孝。 為潮州始祖,入旦處休公之四世孫也。 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諸子孫皆其裔也。
自翁弘開基原城以後,臺灣安溪派翁氏的上代世系,是這樣的:廿八代是鄆州東平王翁替; 廿九代是德州平原王翁存; 卅代是食邑五十戶的淮南王翁肱; 卅一代是會稽王翁迪,卅二代是冀州刺史翁挺; 卅王代是禮部尚書翁筠; 卅四代是范陽丞相翁昭隅,卅五代是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翁就,卅六代是京兆相翁道; 卅七代是洪州觀察左庶牆; 卅八代是金紫尚書翁剡; 卅九代是潞州刺史翁福; 四十代是鄧州刺史翁甫,他的墓,是在思州(今貴州思縣)龍宿山之南。
此後,臺灣安溪派翁氏的歷代遠祖,便主要活動於長江以南的地區:四十一代的翁乾,是泉州刺吏,墓在泉州福建寺右邊; 四十二代是福州觀察使翁興; 四十三代是吳郡太守翁洽; 四十四代是廣陵郡守翁儀; 四十五代是諫議大夫翁 ,四十六代是蘇州刺史翁暉,墓在吳郡; 四十七代是汴州刺吏翁瑜; 四十八代是揚州刺吏翁皓; 四十九代是鐵州中郡守翁賞; 五十代是贏州刺吏翁雅; 五十一代是江州刺吏翁圯,墓在潤州陵山郡; 五十二代是太原郡令翁瑞,五十三代是泉州刺吏翁鞠,因石勒之亂,避居浙西。
六、翁姓綜述
(一)、姓氏源流
1、來源於周朝時期的姬姓,屬西周昭王後代。 翁氏大致始於西元前1052年-西元前1002年間的西周昭王之時,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庶子。 相傳昭王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別人掰不開,惟昭王去掰,應手而開,左掌紋路如篆書的“公”字,右手掌紋如篆書的“羽”字。 周昭王於是給幼子取名為「翁」。。 翁的後代也以翁為自己的姓。
2、出自姬姓,以地名為氏。 據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東,一說廣東省翁源),其子孫以邑名為姓,世代相襲。 又《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於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 ”
3、上古夏朝,啟為夏王,有貴族翁難乙,相傳為翁姓最古老的祖先。
得姓始祖:翁弘。 據史料記載,翁姓始祖系西周王朝周昭王的庶子,出生三朝仍兩手握拳,旁人掰不開,周昭王一掰即開,見左手手紋象個公字,右手手紋象個羽字,合起來成個翁字,王即賜姓翁取名弘,翁姓始祖即翁弘。 翁弘始居梁原城,後封任楚國左丞,死後謚號端明王,弘公墓葬梁原城五裡,墳前華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兩旁。 梁原城在今甘肅靈台縣梁原鎮,梁原離古時周朝初期活動區域周原、岐山及後耒建都的鎬、宗周、豐不遠,史料記載也許是真的,但因距今二三千年痕跡是否尚存就不得而 知了,人們尋根問祖,卻說法不一,煩請靈台、梁原的有關部門瞭解一下,如確有其事,請連同照片在網上刊出,除了為翁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之外,可能還將為當地引耒一股不大不小的尋根問祖旅遊熱呢。 由此可見,翁氏大致始於西元前1052至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之時。 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兒子。 如此一來,翁氏的來龍去脈,是更加一目了然。 故翁氏後人尊翁弘為翁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翁姓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大約出現在3000多年前的周昭王時代。 在歷史上一直是春風得意,神采飛揚的。 這一點,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具體的證據。 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記貨殖傳》,以販脂而富傾縣邑的大富豪; 唐僖宗時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詩》謝絕朝廷的徵召,千百年來傳為佳話。 目前我國北方的翁姓雖不多見,但在南方,特別是閩、粵,臺灣一帶卻是名門大姓。
翁氏家族古自世傳的郡望“錢塘”看來,很可能就在今浙江省定海縣東方三十裡的翁洲這個地方,唐朝時曾經設置過翁山縣,所以迄今亦名翁山。 而另外根據上述「翁山王來歷序」一文中所提及的“其地屬監官郡”,浙江省的海寧縣一帶,過去也曾經有一度以監官為地名,因此,翁姓很可能便發祥於此,成長茁壯於此,所以長時以來才以“錢塘”為整個家族的共同標幟,世世代代相承相襲。 錢塘,就是現在浙江省的杭縣,是浙江省的省會所在地。 這個地方之以錢塘為地名,是早自秦時期便已經開始的,該地與翁姓家族的實際淵源。 福建省武夷山市吳屯鄉的一支翁姓,是在南唐時,有個叫翁巨隅的人任京兆榮王府諮議參軍。 朝中朱全忠起兵發難,逼迫唐哀帝禪位。 翁巨隅不願意隨波逐流,於是棄官避禍從西安遷到福建。 翁氏入閩後,先投奔到福清縣擔任知縣的叔父家,而後又幾經輾轉,來到今天武夷山市的吳屯鄉定居,被後人尊為翁氏遷入武夷山的始祖。
臺灣省翁姓家族的世系,最是脈絡分明,有條不紊了——他們是三千年前周朝王室的姬姓苗裔,當然更是最為正統的黃帝子孫。 臺灣省的安溪派翁氏家族,顧名思義,他們的祖籍,就是福建的安溪。 目前,這一派派繁衍在全省各地的子孫,儘管已經成千上萬,但根據本省《翁氏族譜》的記載,他們都共奉當年開基於安溪縣科榜鄉的翁治齋為一世祖。 這位翁治齋,便是翁氏得姓始祖姬溢的第七十六世苗裔,黃帝軒轅氏的第九十九代裔孫。 而這一代的翁姓省籍人士,大多是翁治齋的第二十代或二十一代後裔,依此推算,則他們當然是黃帝的第一百一十九代或一百二十代的子孫了。 (餘略)
(三)、歷史名人
翁肅:字彥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與翁彥約、翁彥深、翁彥國三兄弟及翁延慶、翁蒙之同姓同鄉同朝,皆居高官,時稱六桂同芳。
翁承讚:字文堯,唐代莆田縣北高人,乾寧三年(896)進士,後梁貞明二年(915)授閩國(今屬福建省)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輔佐閩王王審知。 曾詠梅花詩:「憶德當年隨計吏,馬蹄終日為君忙。 ”
翁仲通:宋代知縣,字濟可。 宗安人。 作官時,自己花錢買地,建造學堂,供百姓的子弟學習。 深得民心。
翁正春:字兆震(1553-1626),號青陽,福建省侯官(今閩侯)人,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狀元。
翁萬達:字仁夫(1498—1552年),號東涯,謚襄毅,亦作襄敏,揭陽人(今隸汕頭市區)。 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進士。 歷官兵部尚書,總督宣大(宣府、大同)。 嘉靖十三年(1534)出任廣西梧州府知府時,總兵仇鸞治軍無方,縱容士兵為害百姓,翁萬達不畏權勢,把為首分子繩之以法。 嘉靖十七年安南王莫登庸反,明朝出兵徵討,被升任為廣西按察副使時,提出“先平定廣西境內各部落之亂,使安南(今越南)首領莫登庸失去內應”的策略,僅一個月,平定部落之亂,並使安南王莫登庸親來乞降。 嘉靖二十二年改陝西布政使,次年加右副都禦史銜巡撫陝西,同年底拜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 其後再以左副都禦史任兵部尚書(據《明史·本傳》,萬達後晉至右、左都禦史),統理北方邊防要務,抗擊蒙古族俺答汗數十萬騎兵的侵擾。 他深諳邊務,通悉敵情,對內則整肅奸貪無能的官員,任用賢能。 本身率先垂范,曾親自帶領將士馳騁疆場,使敵軍望風喪膽。 統邊五六年間,打了多次勝仗。 又修築大同宣府間長城800餘裡,烽堠300餘座,使邊境得以安定,並使原每年150萬兩之邊費減少一半。 嘉靖二十八年,因父逝世,按例南歸奔喪,北方邊關告急,朝廷急催其再出任事,因嚴嵩等作梗,未得到重用,最後竟被削職為民。 嘉靖三十一年回鄉途中,於福建上杭背疽發作而逝世,葬於大埔三河鎮。 此時嘉靖帝又起復其為兵部尚書,準備再付以北疆重任,但已於事無補。 翁萬達以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著稱,《明史》專傳長達3000餘字。 而同時,他博學敏思,才氣縱橫,善詩文,“通古今,操筆頃刻萬言”,並“好談性理之學” ,軍事才能則給予“嘉靖中,邊臣行事適機宜、建言中肯窾者,萬達稱首”的肯定(《明史》本傳)。 史稱翁萬達文武全才,勇於任事,為“嶺南第一名臣”。
翁心存:字二銘(1791-1862),號邃庵,江蘇省常熟縣人,“翁氏藏書”始祖。 他早年家境貧寒,來到當地的一些藏書樓校勘書籍。 好學的他卻借藏家之書苦讀,才學漸長,對版本、校勘、鑒賞等都很精通。 翁心存後來做到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 同治年間,翁心存入值弘德殿,授讀同治帝。 他的顯赫地位、過人才學,為其藏書提供了很大方便。 道光年間,社會動蕩,藏書家的傳世珍藏多有散出,翁心存乘機出價收之藏之。 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 翁心存死後,藏書多傳給長子翁同書。 長兄如父,翁同書長幼弟翁同龢20歲,兩人關係甚密,翁同書死後,將全部藏書傳給了翁同龢。
翁同書:字祖庚(1810-1865),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進士,授了翰林院編修,曾任貴州學政,詹事府任少詹事。1853年之後被派往揚州,在騏善軍中供職。不久,他從太平軍手中收復江蘇、安徽兩省的一些城市,因而立功揚名,1858年授安徽巡撫,駐節泰州。1860年,他和地方鄉紳與悍將苗沛霖發生爭執,苗沛霖領兵包圍壽州。此事平息之後,翁同書被召至北京(1861年),曾國藩參劾他處置不善,下獄候斬。第二年,翁同書減罪流放伊犁。1864年,翁奉 命服軍役,赴陝西圍剿回民起義軍。1865年獲重大勝利,得賞 四品銜,同年12月14日因患痢疾病逝,諡文勤,1866年初追複生前官爵。
翁同爵:字玉甫(1814-1877),以父蔭授官。在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翁同龢:字聲甫(1830-1904),號叔平,晚年改號松禪。清朝時期江蘇常熟人。歷任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禦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大臣,光緒皇帝的師傅,文章道德,備受後人的敬仰。中法戰爭的時候,主張出兵抗擊法軍,反對李鴻章的妥協投降政策。中日甲午戰爭時期,他也主張迎戰日軍。《馬關條約》簽定以後,他痛恨李鴻章的割地求和,更傾向于變法圖強。曾經以皇帝老師的身份走訪過康有為,反復討論變法的事情。光緒帝二十一年的時候,在康有為的策劃下,命令別人起草12道新政詔書,準備通過光緒帝依次頒行,但是被弈忻所阻撓。同年8月份,北京強學會成立,他給了熱情的支持。但是他反對新派提倡的民權平等學說和君主立憲的主張。他是帝党的中堅分子,又是光緒帝的智囊,所以慈禧很痛恨他,將他開缺回原籍。戊戌政變後,他出面保釋康有為,又被馬上革職,並且永不敘用,交給地方官嚴加管束。光緒帝三十年逝世,終年74歲。宣統三年,皇帝下昭,恢復他的官職,追諡“文恭”。著有《翁文恭公日記》等。
翁增源:字仲淵,翁同書的長子。清同治二年(1863年)中狀元,登進士榜首,因而得授翰林院修撰。從翁心存至翁斌孫(見下),翁門四代入翰林,其中翁同龢、翁曾源二人得中狀元。
翁斌孫:字弢甫,號人豪,清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
翁方納:清朝時的著名書法家、金石家。在朝廷擔任內閣學士。
翁獨健:福建省福清人。 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 先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 民國28年回國以後,歷任雲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的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曾經擔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民族歷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主任、歷史系主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長,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長,中亞文化研究國際學會副主席。 19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6年逝世,終年80歲。 著作豐厚,有《蒙元時代的法典編撰》等,都是學術價值極高的著作。
翁運棟:清代進士,因為父親去廣東後失蹤,他找遍千山萬水,終於找到了父親的屍體,將它運回家安葬,被認為是大孝子。
翁廣平:字海琛(1760-1842),別號鶯鶭漁翁,吳江平望人。 清朝學者、書畫家。 7歲即通四聲,卻困於童子試,47歲始補府學生。 道光元年(1821年)舉孝廉方正,博學嗜古,工詩文,擅書畫。 曾得日本國史《吾妻鏡》一書,又搜求日本國史數十種,對《吾妻鏡》加以補充、訂正,撰世系表十卷,地理、風土、食貨、職官、藝文、兵事二十卷,名《吾妻鏡補》。 他還著有《聽鶯居文鈔》、《平望志》等。
翁方綱:字正三(1733-1818),號覃溪,清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 長於考證金石,富藏書,金石家鑒賞一派,方綱實開其先。 間作印章,姿趣入古。 書法初學顏真卿,繼學歐陽詢,隸法史晨、韓勑諸碑。 生平雙鉤摹勒舊帖數十本,北方求書碑版者畢歸之。 垂老康強,目力尤勝。 六、七十歲時猶能於燈下作細書閱蠅頭字,不用眼鏡。 每歲元旦,必用西瓜子仁書四楷子,五十後曰萬壽無疆,六十後曰天子萬年,至七十後猶能寫天下太平。 又能於一粒胡麻上作“一片冰心在玉壺”七字,可謂異稟。 乾、嘉之間,都下言書皆推翁、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兩家,戈仙舟(源)學士嘗質石庵書詣於覃溪,覃溪曰:“問汝師那一筆是古人? “學士以告石庵,石庵曰:”我自成我書耳,問汝岳翁那一筆是自己? “著有兩漢金石記、復初堂集。 卒年八十六歲。
此外,翁姓的名人還有:漢朝的學者翁郡; 明代著名女詩人翁儒安; 清朝詩人翁春,著名金石學家、書法家、篆刻家、考古學家翁大年; 近代科學家、前民國行政院長翁文灝; 當代翁姓在政壇職務最高的可能為新加坡執政黨副總裁翁執中; 馬來西亞下議院議長翁詩桀; 國內政壇職務最高者為交通部一副部長翁孟榮。 據西元1999年7月24日《科學時報》何成文撰《李郭翁三姓盛產美女》一文載。 翁是小姓,也盛產美女,「港姐」、「亞姐」竟也不少,翁杏蘭、翁嘉穗是「港姐」冠軍; 翁虹是「亞姐」亞軍; 現時走紅的模特翁慧德; 因演活《射鵰英雄傳》中黃蓉一角而紅極一時的香港名伶翁美玲; 香港起家,唱紅日本的翁倩玉等也系「港姐」、「亞姐」冠、亞軍。 ...... 等,也是翁姓的名人。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郡望,又稱姓望或地望[來源請求],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單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望族或該望族的發源地。
臨川郡:三國的時候吳國置郡,今天的江西省撫州至南城一帶。
鹽官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寧縣一帶。
錢塘郡:也寫作錢唐,南北朝時代的陳禎明元年(西元587年)置錢塘郡。 隋開皇九年(西元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
2、堂號
資善堂:宋朝時期的翁甫,在資善堂當教授,監守登聞鼓院。對於皇帝的問題的回答,都會讓皇帝感到稱心如意。
賜魚堂:唐代時候的翁洮,被任命為員外郎,後來隱居不願意作官了。皇帝想召他回朝廷做官,他於是作了《枯魚詩》作為回答,皇帝看了詩以後,知道他絕對不會復出了,於是賞賜給他很多曲江魚。
六桂堂:五代後期,閩王的軍師翁乾度生了六個兒子,閩國滅亡後,為免戰亂滅桂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是一個十分著名的堂號,指的是南方閩粵一帶的洪、江、翁、方、龔、汪等六個姓氏。 根據歷來文獻的記載,南方的這六個家族,雖然所頂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實際上卻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會共用“六桂堂”堂名。 千百年來在這個名堂之下,親愛精誠,不分彼此。 “六桂堂”是出現於距今大約一千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統統都是翁家的子弟。 翁氏的來源,提起來光采無比,因為他們的源流,可以源源本本地追溯到三千多年的聖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黃帝姬姓子孫。
得生堂:得生堂所紀念的先主是:翁得林先生。 相傳清末時期國家動蕩不安戰亂綿綿,翁得林先生率其族人由山東遷往今日的江蘇高郵縣三垛鎮,抗戰時期一部分人再遷高郵縣卸甲鎮伯勤鄉設立祠堂,至今已繁衍九代餘人。 宗譜為得、萬、士、家、正、永、連、昌、盛。
此外還有敦本堂、始平堂、明德堂、大有堂、倫敘堂、四勿堂、永思堂、統宗堂等。
此外,翁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敦本堂”、“始平堂”、“明德堂”、“大有堂”等。
【翁姓宗祠通用對聯】
〖翁姓宗祠門楣題辭〗
(五)、六桂聯芳
“六桂聯芳”可追溯到西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周昭王有個兒子,名叫翁溢,封官於山東青州鹽官郡。 至六十代軒公,貞觀年間,考中甲榜進士,封為閩州刺史,後遷到莆田的竹嘯莊,是翁氏入閩始祖。 五代後期,翁氏後代乾度公生了六個兒子,為免戰亂將六兄弟分為洪、江、翁、方、龔、汪六個姓氏,他們於宋朝初年分別考中正榜進士,榮華顯貴,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故稱為“六桂聯芳”,當時皇帝曾賜建石碑,記載光榮事蹟,這就是今天六桂宗親會的由來。
〖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夏代;
望出錢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翁姓的源流和郡望。(參見上題頭《三、遷徙分佈》開頭部分內容)
千搜預宴;
六桂聯芳。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家翁方綱,字正三,號覃溪,晚年號蘇齋,直隸大興人。 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內閣學士,曾出席千叟宴(乾隆等清代皇帝為了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全是老人參加的大型酒宴,赴宴者達數千人)。 精通鑒賞,經他考證題跋的著名碑帖很多; 書法學歐陽詢、虞世南,謹守法度,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 又能詩文,論詩創立了「肌理說」。 著有《兩漢金石記》、《漢石經殘字考》、《復初齋文集》、《復初齋詩集》、《石洲詩話》等。 下聯典指北宋崇安人翁仲通及兒子公彥約、翁彥深、翁彥國,孫翁挺,曾孫翁蒙之,當時人稱「六桂聯芳」。。 翁鐘通字濟可,歷官武平、黃岩知縣,自費買地建學校,又率民眾興修水利; 翁彥約字行簡,政和年間進士,官知高郵軍,革除私販茶、鹽的弊端; 公彥深字養源,紹聖年間進士,官右司員外郎、國子祭酒、秘書監、太常少卿; 翁彥國字端朝,紹聖年間進士,歷官禦史中丞、江淮荊浙制置轉運使、江南西路經制使,曾寫信責備金人所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 翁挺字士特,翁彥的兒子,博學而善寫文章,政和年間官少儲監丞,上書所陳都是朝廷急務,後因懺怒權相而罷官,自號五峰居士; 翁蒙之字子功,翁彥深的孫子,南宋紹興年間官常山尉,後因得罪郡將而罷官,孝宗時官司農丞。
傳谷梁學;
詠梅花詩。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翁君傳梁之學。 下聯典典指唐翁承讚詠梅花詩雲:「憶得當年隨計使,馬蹄終日為君忙。 ”
百姓名重;
六桂望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翁德廣事典,淳熙年間(1174-1189年)任溪縣知縣。 朱熹曾奏薦之,稱其“不務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愛民之實。 “下聯典指宋·翁仲通事典。 翁仲通,字濟可,宗安人。 知平武時,自買民地,建學以教之。
狀元門第;
帝師世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蘇省常熟市翁氏宗祠聯。 全聯典指清·翁心存世家,翁家是官宦世家,有名的書香門第,翁同龢與其父翁心存均為兩朝帝師兼宰相,與其侄翁曾源都是狀元及第,當時人稱“父子宰相,叔侄聯魁”,有清一朝,似乎只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的海寧查家可以媲美。 翁同龢的長兄翁同書任安徽巡撫時,誤撫練首苗沛霖,以致失隱封疆,被兩江總督曾國藩上疏參劾,先擬斬監侯,後因翁心存病故,乃革職充軍新疆,死於戍所。 而翁心存的死,毫無疑問,亦與長子犯事有關。 為曾國藩起草這分要命的疏劾的,就是以刀筆辛辣著稱的李鴻章。 翁、他結怨,實由於此。
父子宰相;
叔侄狀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六桂流芳遠;
五侯延脈長。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六桂望重第;
百梅名高風。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父子雙進士;
明清兩狀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道光進士翁心存及其子同書,父子皆第進士。 下聯典指明狀元翁正春,清代狀元翁同龢。
吟詩宜賞雨;
持卷愛聽鶯。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人翁春,字曙鳩,江蘇華亭人。有《賞雨茆屋詩》。下聯典指清代學者、書畫家翁廣平,有《聽鶯居文鈔》。
騏驥思千旦;
鸚鵪老一枝。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鹹豐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自題聯。
六桂家聲遠;
八壺世澤長。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逕美村翁氏宗祠門聯(1)。 逕美村翁氏宗祠佔地2000多平方米,雄偉壯觀; 大門外有子孫塘,塘中央有天然香爐石,祠堂左前方是筆架山,景觀獨特,祠內懸掛二塊橫額牌匾:“都衛府”、“竹俊品”。 該祠曾失火被焚後重建。
六桂家聲遠;
百梅世澤長。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逕美村翁氏宗祠(侃公祠)“大有堂”聯
—————————————————————–
〖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福生六桂家聲舊;
德應三春祿澤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綿世澤莫如為善;
振家聲還是讀書。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鹹豐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撰題聯。
文章真處性情見;
談笑深時風雨來。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鹹豐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自題聯。
煙籠古寺無人到;
樹倚深堂有月來。
——清·翁方綱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內閣學士、書法家、金石學家翁方綱撰題北京陶然亭聯。
城西風雨老樹立;
夜半星月玄談生。
——清·劉可毅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進士劉可毅贈翁佩孚聯。
萬山盡孝留賢德;
六桂聯芳傳盛名。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進士翁運標,因父赴粵失蹤,他走遍萬山中,得父骨歸葬,以孝廉聞名,官知道州。 下聯典指宋代名人翁乾度,居泉州,生六子,均中進士,時有“六桂聯芳”之譽。 翁姓以「六桂」為堂號亦本此。
詩禮承先傳家業;
文章啟後共天朝。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聯,祠祀本支翁氏先祖翁遠望。 據說清同治某年(約1861-1865年),太平天國拜“上帝教”、排斥神佛,所到之處遇見祠堂廟宇一律燒毀。 但到梓洲翁家祠堂,因見正廳有這副對聯的下聯末句內容中有“共天朝”句,與太平天國的國號“天朝”相呼應,故不但不燒還加以褒獎本宗族文才高超,並有政治先見之明。 最終使翁家
祠堂免遭兵燹之災。 據西元2004年7月,新加坡翁氏宗親會寄與27代孫翁萌的福建莆田翁氏一支脈派世系圖引來看,梓洲翁氏系蒲田翁氏二世巨隅公後裔確認無疑。
北宋徽猷學士第;
南明副帥總戎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大門聯。
六桂名高光史冊;
百梅望重振家聲。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中堂「敦本堂」聯。
—————————————————————–
〖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地接爐峰,雲騰瑞氣;
山橫筆架,星煥文章。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上廳聯。
家住翁源,人多壽考;
地處梓洲,物產豐饒。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下廳聯。
傳谷梁春秋,開來繼往;
建武平學校,易俗移風。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學者翁郡。 下聯典指宋代知縣翁仲通,字濟可,宗安人。 知平武時,自買民地,建學以教之。
明基禮薦其馨,宜念秋霜春露;
德可欽容可度,當思法祖敬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逕美村翁氏宗祠堂聯(2)。
六桂文章,洪、江、翁、方、龔、汪分異姓;
百梅甲第,厚、恭、易、朴、廉、休乃同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福清市江陰鎮翁氏宗祠聯。 全聯典指翁乾度六子為避難改異姓之事,在五代亂世時期,翁氏家族在朝中當大官,處在改朝換代關鍵時刻,為了防止斷子絕孫,把自己或子女分為異姓寄養作為掩護,待國家統一、政局穩定之後,各子女被接回,恢復原來身份姓翁,或許有個別子女長年失蹤或遷移在臺灣、東南亞各地,未能恢復原姓翁,繁衍生息,形成了六姓原一宗的“六桂聯芳”堂號。
【義溪十八姓宗祠對聯】
福建省閩侯縣青口鎮長樓村發現了一座由十八個姓氏共同擁有的祠堂——義溪十八姓宗祠,如此多姓共有一個宗祠,在福建省以至全國都十分罕見。 現存這座宗祠是清代建築,位於長樓村義溪南岸,坐西朝東,依次建有前廳、天井、廳堂等。 前廳、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楹,穿鬥式木構架,周圍以磚土封火牆,祠正大門上嵌有“義溪十八姓宗祠”青石橫匾。 整個宗祠占地面達700多平方米,建築規模雖不算雄偉壯觀,但祠前有蜿蜒溪水流淌,背有石鼓靈山枕K.,左右有五虎,文筆名山拱衛,可謂鍾靈萃秀。
祠內現存有一塊高0.48米、寬0.47米的酸絲木神位牌,黑漆金字,豎式直下分別有楷書“滎陽鄭氏、晉江朱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南街林氏、江口宋氏、玉埔吳氏、金鬥黃氏、東際鄭氏、溪東陳氏、溪西陳氏、江良陳氏、南楊陳氏、漳邑姚氏、六桂翁氏、劉莊陳氏、鄭氏、義溪楊氏”等十八姓元祖宗親神位,祠內有一副對聯(見下)。 從祠堂裡還存在的牌位和楹聯來看,它對於研究地方祠堂文化很有價值。 但義溪十八姓何時何地遷徙至此、宗祠始建何時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考證。
睦族並睦鄰,一團和氣;
難兄兼難弟,百世本支,
——佚名撰福建省閩侯縣青口鎮長樓村義溪十八姓宗祠聯
(六)、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夏代;
望出錢塘.
——全聯典出翁氏的源流和郡望。
千搜預宴;
六桂聯芳。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家翁方綱,字正三,號覃溪,晚年號蘇齋,直隸大興人。 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內閣學士,曾出席千叟宴(乾隆等清朝皇帝為了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全是老人參加的大型酒宴,赴宴者達數千人)。 精通鑒賞,經他考證題跋的著名碑帖很多; 書法學歐陽詢、虞世南,謹守法度,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 又能詩文,論詩創立了「肌理說」。 著有《兩漢金石記》、《漢石經殘字考》、《復初齋文集》、《復初齋詩集》、《石洲詩話》等。 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崇安人翁仲通及兒子公彥約、翁彥深、翁彥國,孫翁挺,曾孫翁蒙之,當時人稱“六桂聯芳”。 翁鐘通字濟可,歷官武平、黃岩知縣,自費買地建學校,又率民眾興修水利; 翁彥約字行簡,政和年間進士,官知高郵軍,革除私販茶、鹽的弊端; 公彥深字養源,紹聖年間進士,官右司員外郎、國子祭酒、秘書監、太常少卿; 翁彥國字端朝,紹聖年間進士,歷官御史中丞、江淮荊浙制置轉運使、江南西路經制使,曾寫信責備金人所立的傀儡皇帝張邦昌; 翁挺字士特,翁彥的兒子,博學而善寫文章,政和年間官少儲監丞,上書所陳都是朝廷急務,後因懺怒權相而罷官,自號五峰居士; 翁蒙之字子功,翁彥深的孫子,南宋紹興年間官常山尉,後因得罪郡將而罷官,孝宗時官司農丞。
傳谷梁學;
詠梅花詩。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翁君傳梁之學。 下聯典典指唐朝時期的翁承讚詠梅花詩雲:「憶得當年隨計使,馬蹄終日為君忙。 ”
百姓名重;
六桂望高。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翁德廣事典,宋淳熙年間(西元1174~1189年)任溪縣知縣。 朱熹曾奏薦之,稱其“不務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愛民之實。 “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翁仲通事典。 翁仲通,字濟可,宗安人。 知平武時,自買民地,建學以教之。
狀元門第;
帝師世家。
——此聯為江蘇省常熟市翁氏宗祠聯。 全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翁心存世家,翁家是官宦世家,有名的書香門第,翁同龢與其父翁心存均為兩朝帝師兼宰相,與其侄翁曾源都是狀元及第,當時人稱“父子宰相,叔侄聯魁”,有清一朝,似乎只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的海寧查家可以媲美。 翁同龢的長兄翁同書任安徽巡撫時,誤撫練首苗沛霖,以致失隱封疆,被兩江總督曾國藩上疏參劾,先擬斬監侯,後因翁心存病故,乃革職充軍新疆,死於戍所。 而翁心存的死,毫無疑問,亦與長子犯事有關。 為曾國藩起草這分要命的疏劾的,就是以刀筆辛辣著稱的李鴻章。 翁、他結怨,實由於此。
父子宰相;
叔侄狀元。
——同上。
五言通用聯
六桂流芳遠;
五侯延脈長。
——此聯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六桂望重第;
百梅名高風。
——此聯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父子雙進士;
明清兩狀元。
——上聯典指清朝道光年間進士翁心存及其子同書,父子皆第進士。 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狀元翁正春,清朝狀元翁同和。
吟詩宜賞雨;
持卷愛聽鶯。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詩人翁春,字曙鸠,江蘇華亭人。 有《賞雨茆屋詩》。 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學者、書畫家翁廣平,有《聽鶯居文鈔》。
騏驥思千旦;
鸚鵪老一枝。
——此聯為清朝鹹豐年間的狀元、清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自題聯。
六桂家聲遠;
八壺世澤長。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逕美村翁氏宗祠門聯。 逕美村翁氏宗祠佔地兩千多平方米,雄偉壯觀; 大門外有子孫塘,塘中央有天然香爐石,祠堂左前方是筆架山,景觀獨特,祠內懸掛二塊橫額牌匾:“都衛府”、“竹俊品”。 該祠曾失火被焚後重建。
六桂家聲遠;
百梅世澤長。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逕美村翁氏宗祠(侃公祠)“大有堂”聯。
七言通用聯
福生六桂家聲舊;
德應三春祿澤新。
——此聯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聯。
綿世澤莫如為善;
振家聲還是讀書。
——此聯為清朝鹹豐年間的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撰題聯。
文章真處性情見;
談笑深時風雨來。
——此聯為清朝鹹豐年間的狀元、光緒帝師傅翁同龢自題聯。
煙籠古寺無人到;
樹倚深堂有月來。
——此聯為清朝朝時期的內閣學士、書法家、金石學家翁方綱撰題北京陶然亭聯。
城西風雨老樹立;
夜半星月玄談生。
——此聯為清朝朝時期的進士劉可毅贈翁佩孚聯。
萬山盡孝留賢德;
六桂聯芳傳盛名。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進士翁運標,因父赴粵失蹤,他走遍萬山中,得父骨歸葬,以孝廉聞名,官知道州。 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人翁乾度,居泉州,生六子,均中進士,時有“六桂聯芳”之譽。 翁氏以「六桂」為堂號亦本此。
詩禮承先傳家業;
文章啟後共天朝。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聯,祠祀本支翁氏先祖翁遠望。 據說清同治年間(西元1861~1865年),太平天國拜“上帝教”、排斥神佛,所到之處遇見祠堂廟宇一律燒毀。 但到梓洲翁家祠堂,因見正廳有這副對聯的下聯末句內容中有“共天朝”句,與太平天國的國號“天朝”相呼應,故不但不燒還加以褒獎本宗族文才高超,並有政治先見之明。 最終使翁家祠堂免遭兵燹之災。 據西元2004年7月,新加坡翁氏宗親會寄與二十七世孫翁萌的福建莆田翁氏一支脈派世系圖引來看,梓洲翁氏系蒲田翁氏二世巨隅公後裔確認無疑。
北宋徽猷學士第;
南明副帥總戎家。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大門聯。
六桂名高光史冊;
百梅望重振家聲。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中堂“敦本堂”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地接爐峰,雲騰瑞氣;
山橫筆架,星煥文章。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上廳聯。
家住翁源,人多壽考;
地處梓洲,物產豐饒。
——此聯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鄉梓洲村翁氏宗祠下廳聯。
傳谷梁春秋,開來繼往;
建武平學校,易俗移風。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學者翁郡。 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知縣翁仲通,字濟可,宗安人。 知平武時,自買民地,建學以教之。
明基禮薦其馨,宜念秋霜春露;
德可欽容可度,當思法祖敬宗。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舊縣鄉逕美村翁氏宗祠堂聯。
六桂文章,洪、江、翁、方、龔、汪分異姓;
百梅甲第,厚、恭、易、朴、廉、休乃同宗。
——此聯為福建省福清市江陰鎮翁氏宗祠聯。 全聯典指翁乾度六子為避難改異姓之事,在五代亂世時期,翁氏家族在朝中當大官,處在改朝換代關鍵時刻,為了防止斷子絕孫,把自己或子女分為異姓寄養作為掩護,待國家統一、政局穩定之後,各子女被接回,恢復原來身份姓翁,或許有個別子女長年失蹤或遷移在臺灣、東南亞各地,未能恢復原姓翁,繁衍生息,形成了六姓原一宗的“六桂聯芳”堂號。
義溪十八姓宗祠對聯
福建省閩侯縣青口鎮長樓村發現了一座由十八個姓氏共同擁有的祠堂——義溪十八姓宗祠,如此多姓共有一個宗祠,在福建省以至全國都十分罕見。 現存這座宗祠是清朝建築,位於長樓村義溪南岸,坐西朝東,依次建有前廳、天井、廳堂等。 前廳、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楹,穿鬥式木構架,周圍以磚土封火牆,祠正大門上嵌有“義溪十八姓宗祠”青石橫匾。 整個宗祠占地面達七百多平方米,建築規模雖不算雄偉壯觀,但祠前有蜿蜒溪水流淌,背有石鼓靈山枕靠,左右有五虎,文筆名山拱衛,可謂鍾靈萃秀。
祠內現存有一塊高四十八釐米、寬四十七釐米的酸絲木神位牌,黑漆金字,豎式直下分別有楷書“滎陽鄭氏、晉江朱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南街林氏、江口宋氏、玉埔吳氏、金鬥黃氏、東際鄭氏、溪東陳氏、溪西陳氏、江良陳氏、南楊陳氏、漳邑姚氏、六桂翁氏、劉莊陳氏、鄭氏、義溪楊氏”等十八姓元祖宗親神位,祠內有一副對聯。 從祠堂裡還存在的牌位和楹聯來看,它對於研究地 方祠堂文化很有價值。 但義溪十八姓何時何地遷徙至此、宗祠始建何時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考證。
睦族並睦鄰,一團和氣;
難兄兼難弟,百世本支。
——福建省閩侯縣青口鎮長樓村義溪十八姓宗祠聯。
【門楣題辭】
六桂聯芳:軒公,貞觀年間,考中甲榜進士,封為閩州刺史,后遷到莆田的竹嘯莊,是翁氏入閩始祖。 五代後期,翁氏後代乾度公生了六個兒子,他們於宋朝初年分別考中正榜進士,榮華顯貴,光大門楣,人人讚美,盛極一時,故稱為“六桂聯芳”,當時皇帝曾賜建石碑,記載光榮事蹟,這就是六桂宗親會的由來。
(七)、字輩
翁氏一支字輩:「仁義維在子孝父寬家道從倫萬代傳芳」。。 貴州翁氏一支字輩:「萬殿榮福桂定國善」。
浙江鎮海駱駝橋,翁氏行第(五十三世起):浩文益良,覺汝尚應,士(元)廷成守,克(兆)學經(文)史(傳),維在志遠,大光家國,建德立名,萬世同慶。
臺灣金門翁氏字輩:「康饒守能宗繼承維廷俊喬高騰永耀君德亨文明克紹光前世崇美允興隆立志宜端正嘉端乃丕昌」。。
浙江溫州翁氏字輩:「存誠志德世延日永景昭祥瑞家國茂陰誠福時進」。。
浙江諸暨蕙渚翁氏字輩:“循律徽序,乾謙楠壽,儒宗道統,仰祉景行,賢良方正,經緯文章,孝友忠信,恭順和厚,誠敬懋著,福德全昌”
四川南充儀隴翁氏字輩:「允大炳世澤德茂定顯揚輔國忠哲柱傳家禮義昌智敏繼祖業清高福壽康品貴益英俊寬惠可成良」。。
湖北十堰市翁氏字輩:「良至義以可養芳耀有如益林朝國治仁天昌榮文兆祥建基大道立功明堂博哲騰睿錦華嘉美元和康佳欣宇」。。
吉安豐蔚 君聖呈啟 政德永慶 弘陽浩權
湖北孝感市翁氏字輩:(舊譜字派)是:承先啟後,致之立行,端方正直,德修業勤。
(舊譜字派)是:前賢澤貴,福瑞祥禎,文學彥俊,仁傑家興。
重慶奉節翁氏字輩:「德茂定選陽傳家禮儀昌」。。
福建滬港遷台翁氏字輩:「孫建業其有德子修道以成名士登科必讀書家為養是良謀」。。
福建福鼎遷台翁氏字輩:「珠台國伯鴻魁興應永浩吉時迪壽」。。
福建永定遷台翁氏字輩:「初徵芳子建崇陽大德相承世澤長妙讀古來皆寶重倫常允遷愈無疆」。。
福建晉江遷台翁氏字輩:「際應世元孝悌忠信溫良恭讓德禮乃立修身齊家治國臨民光於朝庭」。。
福建福清遷台翁氏字輩:「元亨利貞廷啟文明克紹宗德兆慶升平」。。
福建平和遷台翁氏字輩:「明開昭奕世禮儀振揚名攢緒千秋業延錦鼎顯榮」。。
福建同安遷台翁氏字輩:「金起允慎碧文世汝南望忠必仲西大克梅冰皇垣銀□柳同蘭義方須教子崇美開遠運揚名遠代期」。。
福建上杭翁氏字輩:「德光祥發遠功懋慶貽長大啟思恆盛善承自永昌」。
湖南岳陽一帶翁氏字輩:「光中習福遠,枝茂秦在庭。 “
江蘇高郵翁氏字輩:“萬世加增,永連昌盛”
七、翁氏傑出名賢
翁 弘 戰國時楚國左丞相,居原城輔弼中樞,原城即今河南原城,翁氏開始南遷,翁弘即翁氏族史中原城一世祖。
翁 軒 原城人,唐建中年間任朝請大夫,後出任閩州刺史,樂樂閩州山水之勝,遂居焉,軒公為翁氏入閩始祖。
翁 何 原城人,翁軒長子,隨父入閩州,後居莆田,為翁氏莆田一世祖,現在莆田竹嘯庄有何公祖祠。
翁 佻 字子平,號青山。唐僖宗光啓二年,丙午取在第二榜。官員外郎,以養親致仕,後再奉召,官至翰林學士。
翁承贊 唐幹甯三年探花,授京兆府參軍,後被任命襄贊王審知治閩。五代興,王審知自立爲閩王,仍佐王治閩。
翁乾度 承贊侄,初在閩王治下爲官。閩國被南唐、吳越共力併合,乃致仕,返莆田隱居。並以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是六桂堂之祖。
翁處厚 乾度公長子,宋建隆元年庚申登進士。累遷禮部尚書,員外郎上柱國。
翁處恭 乾度公次子,雍熙二年乙酉登進士,授泉州法曹檢法。
翁處易 乾度公三子,與長兄同榜進士,初授晉江縣尉,遷劍南少府。
翁處朴 乾度公四子,開寶六年癸酉進士,初授泉州法曹,遷長官。
翁處廉 乾度公五子,與四兄同榜進士,初授縣令,遷大理司直兼監察御史。
翁處休 乾度公六子,與次兄同榜進士,授桂州荔埔令,遷韶州判官。
翁希愈 承贊玄孫,熙甯丁丑進士,任漳州司戶,遷漳浦主簿,有【臨漳垂】行世。
翁 點 字沂伯,乾道二年進士。歷官湖南運判,得罪韓陀冑安,置新州。今晉江華亭翁即其後裔。
翁尚簡 點公次子,宋太師,左丞相。生九郎以勤王抗元,遭元剿掠致未悉傳,幸存者,避居鄉野,以待匡復。今各自蕃衍成族。公墓在南安。
翁夢得 浙江壽昌人,曾任教,桃李滿天下,兼且著作等身,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兼教育家。
翁 元 四歲稱神童,通五經,被荐至京,元順帝奇之,命侍皇太子讀書,名動館閣,時年方十三歲。授翰林院編修,明興,仍居舊職,安邑修建學宮,元,為記。
翁 易 福建崇安人,是我國學界有名的【竹林先生】盡力發揚朱熹之學。於傳統儒家學術的推展著有貢獻。
翁 邵 福建順昌人,以儒學著名於時。
翁 谷 福建崇安人,政績昭著,與黃端、陳麟並稱【野略三循吏】
翁仲通 福建崇安人。略後於翁易,祖孫三代為循吏兼具文名。
翁世資 字資甫,號冰崖。明正統辛酉舉人,次年舉進士。累升至戶部尚書,咸化十九年,懇乞致仕,章三上,乃蒙允。欽升太子太保,卒后又賜誥命,加贈太子少傅,謚襄敏。
翁 煌 字鯫生,狀元正春公後裔。康熙壬戌進士,授湖廣辰溪知縣,行取朴吏部。
翁世用 號雪崖,瑛公長子,處厚公十五世孫。一八四九年登進士,初授戶部廣西清吏司主事,累官至貴州布政使司,左參議,階朝列大夫。
翁 糞 福建同安人,昭瑤之子,台灣翁氏屬同安系者奉糞為一世祖。
翁夢鯉 字希登,號雨川,嘉靖庚戌進士。歷官廣東按察司金事,典試浙江。列潮州名宦祠。
翁嵩年 康熙年間著名畫家,浙江錢塘人。其別出心裁的枯瘦之筆畫山水,自成一家,被稱為古今壇第一人。
翁方綱 河北大興人,乾隆年間傑出學者,精於譜錄,金石,書畫,碑版之學。尤精於書法,其書作評價極高。
翁心存 江蘇常熟人,嘉慶同治年間服官四十年,位至宰輔。他為官以清廉著稱,是清代有清譽的一位名臣,其三子同書、同爵、同和俱有功於國,使翁氏聲望達極盛之峰。
翁同書 心存長子,平定太平天國之名將,又剿陝、甘回亂。精書,對漢代經學造詣尤深,是一位著名儒將。
翁同爵 心存次子,擊退陝甘回亂,官至湖廣總督,疏免湘鄂的米厘,為當地百姓感念。
翁同和 字叔平,心存三子,江蘇常熟人,號蘇齋居士,又號松禪。官至大學士,歷任刑、工、戶部尚書。曾二任軍機大臣,光緒皇帝特別倚重,贊助光緒新政,變法失敗後,被罷官。宣統初復官,詩文並茂,書尤工,深受學者推重。
翁贊年 字翊亭,光緒二十二年生,受業於福建法政專門學校,任張家口等地推事。後任江蘇高等法院檢察官,妙解沈鈞儒等七人抗日案,得保愛國志土名節,甚受敬重,贊年不但學識淵博,守正不阿。且孝母友弟,為三幼弟謀職、完婚。尤為世人所頌。
翁獨健 光緒三十二年生,福清縣坑邊村人。早年就讀燕京大學,後入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為我國現代有名歷史學家,著有【斡脫雜考】【蒙元時代法典編纂】等書。
翁日躋 字興新,父堯英,明嘉靖十九年進士。歷攝永新,永寧諸縣,嚴明奉法,循聲四起,卒於官,子翁為樞,明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孫翁士偉順治乙未進士。三代並顯。
翁炳忠 字高超,金門盤山人。曾任浙江嚴州通判,在官廉明,恩威並施。卒於任所。
翁峻高 金門盤山村人,當明季魯王時,志圖恢復與鄭成功同在金厦起義,勲略卓著。歷任台灣鎮加統理軍門事,卒於任。
翁 雲 金門盤山人,康熙間,任海壇鎮總兵以善治海盜名,卒於任。
翁照垣 乳名錦,一名輝騰,一八九一年生于葵潭玄武。自幼好抱不平,後投軍旅。在北伐及對日抗戰,屢立戰功。尤以【大上海保衛戰】力抗強敵,使日軍三易主帥,更是大挫日軍士氣。國學大師章太炎曾題詩:【李廣從來先士卒 衛青原不學孫吳】以贈。是抗日名將。
八、莆陽京兆翁氏家譜舊序選 賜翁京兆郡序
中華翁氏網 2008年11月5日 廣西玉林翁
翁氏始祖,興自梁原城,綿於京兆。 傳之二十七世祖鞠,因遭東晉石勒之亂,遂渡江下車浙西道而桑梓焉。 傳之三十四世祖軒,入閩仕宦,前後累獲功於閩,仁恩洽物德澤及民。 閩邦舊有童謠曰:'今年柳,今年梅,翁公至,太平回,桑麻滿野,穀粟成堆,生成歌,政治鳳,詔好相催齊祝願,迅雷風來六年夏。 '四月復任閩守邦者,鄉士聞之莫不含懽瞻敬拜迎之於左。 又童謠曰:'荷花發,藕花開,翁公到阜民財欣欣人有喜,熙熙登春台,太平此日,萬姓嬰孩齊祝願。 位三台夫前政大夫張公顯,次政大夫陳公俊,二公理政頗清廉,臨事俱明敏,而交承蒞治之間,河水旱,連年饑饉,積歲居民凍餒流亡者眾,雖時之所遇,勢之使然,亦或不專於時勢,彼造物亦有待而然者,自翁公下車以來,甘雨隨至,謠歌四布,萬口一詞,而公之道,理民臨政從容得術,蒞事有權,賦稅悉蠲,斥除猾暴,憐恤孤貧,賑濟卒辨,役簡清刑。 雨暘時若,麻麥滿岐,連年豐稔,四時懽聲,老稚以手加額,里社相率。 立公生祠,磨碑頌德,人心感戴如此之深,故唐朝天寶間特加錫爵封郡曰:京兆。 此外,或有翁姓雖係宗盟,若非京兆之支派者尚稱鹽官。
宋建隆二年辛酉四十代孫處厚謹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