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翁氏及其源流 ( 琴瑟兩翁與莆田之六桂翁 }
福清翁氏及其源流 ( 琴瑟兩翁與莆田之六桂翁 }
|
一、福清翁氏
翁氏成姓後,在江西臨川發展成名門大族。 之後,又在浙江海寧、鹽官、錢塘(杭州)和江蘇常熟、無錫等地發展成名門旺族。 久之因戰亂等原因,分遷至河南、四川、廣東、福建、臺灣等地。
唐代建中年間(780-783),翁弘的第三十四世孫翁軒,貞觀年間甲榜進士,仕唐德宗,立有大勛,賜郡京兆,故稱翁軒為京兆翁一世始祖。 後翁弘官至朝請大夫,遷官由浙江入閩,為閩州刺史。 因樂東南山水之勝,初居崇安縣(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大豐鄉,經建陽考源遷福城(福州),不久又遷莆田,擇居劉莊。 翁軒是翁氏入閩的始遷祖。
六十 代 翁軒,生四子 何、僖、傳。
世尊翁軒為(鹽官)翁氏入閩始遷祖
居莆田竹嘯庄,為莆田始祖一世。
六十三代 翁巨、翁承檢。
六十四代 翁承讚,生四子 玄度、弘度、貞度、昭度。是朝廷郡馬,史上有“開閩宰輔”之譽。
六十四代 翁承裕,生二子 正度 可度。
六十四代 翁承檢,無嗣, 唐天祐三年高中進士,官授秘書郎。
六十五代 翁玄度,生四子 俊、傑、倫、佳。
六十五代 翁弘度,生三子 盛、惠、昉。
六十五代 翁貞度,生一子 歐。
六十五代 翁昭度,生一子 昧。
六十五代 翁正度,生四子 仁凯、仁亮、仁宴、仁弼。
六十五代 翁可度,生一子 仁宪。
六十六代 翁倫,生二子 仁著、仲潛。為江陰翁氏始祖。
六十六代 翁仁凯,生四子 禹濱 禹瓊 禹玉
六十七代 翁仁著,曾登科第,授太子正字。居福建建陽。
六十七代 翁仲潛,生一子 如椿。
六十七代 翁禹瓊,居三山鎮坑邊村東宅,其後裔分遷至今福清市陽下街道下壩,三山鎮橫坑、嘉儒、上魏、海瑤等地。
六十七代 翁禹玉,生二子 仲雅、仲豫。
六十八代 翁如椿,生一子 瓚。
六十八代 翁仲雅,生二子 善、沂。
六十九代 翁瓚,生五子 福、祐、滿、載、少友。
六十九代 翁善,生一子 於象 為瑟江翁氏始祖。
六十九代 翁沂,遷居江陰,為玉嶼始祖。
七十 代 翁福,遷卓山,祐遷遷峰,滿遷桃溪,載遷潘山,少友遷嶺口,是為瑟江五大支。
七十 代 翁於象,生一子 於懋。
七十一代 翁於懋,生一子 仕楷。
七十二代 翁仕楷,生五子 通、進、逵、奇、寄。
七十三代 次房翁進,後裔遷居福州、閩清和廣西、江西、海南及海外各地;
七十三代 三房翁逵,傳至九代孫翁有明朝時授承德郎、禮部主政,返鄉蓋一座36個天井宏偉住宅,壽享期頤,其派裔分居上海、廣州、福州和福清融城、龍江、王沃、院後、西施、前洋等地;七十三代 四房翁奇,派裔遷居平潭、連江今清音西、海口、龍田、高山、東瀚、一都等鎮街及前林、坑邊、塘沁、後、洋門、坑下、尾南、浦墩、東浦頭、北海。
翁軒生有四子,長子翁何; 次子翁僖,官屯田員外郎,初居崇安,為崇安翁氏初祖; 三子翁傳,官金部郎中,分居建州丹山,為福建建陽翁氏初祖; 四子翁信,官越州刺史,復居潤州丹陽,為江蘇丹陽翁氏初祖。
翁軒長子翁何,官散騎常侍,居隨父留居莆田竹嘯村,為莆田翁氏始祖。 翁何生四子,長子翁則,次子翁剛,三子翁利,四子翁劉。
翁軒長孫翁則生有五子,依次為翁嗣昌、翁巨隅、翁三郜、翁四鄺、翁五鄻。
翁氏遷到福清,始於翁則的次子翁巨隅。 翁巨隅,字仲邡,大理司直,仕唐榮王府咨議參軍,遷光祿大夫,累增光祿少卿,贈少府監。 後回閩輔佐王審知為監軍,由莆田竹嘯構宅並遷居漆林(今福清市新厝鎮漆林村)
二 、琴瑟兩翁
翁巨隅生有三子,長子翁承讚,次子翁承裕,三子翁承穎。 根據「漆林譜序」,漆林東房系翁承讚之裔,稱「琴房」; 西房系翁承裕之裔,稱為“瑟房”。 琴瑟之別肇於斯,漆林琴瑟翁氏總祠猶存。
琴江翁氏,系翁巨隅長子翁承讚之裔。
翁承讚(859-932),字文堯,唐昭宗乾寧三年(896)探花,復中宏詞科進士。 後梁時官至閩國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因其輔佐王審知在福建設“四門學”興教辦學等政績,史上有“開閩宰輔”之譽。
翁承讚生有四子,依次為翁玄度、翁弘度、翁貞度、翁昭度。
翁玄度,仕大理評事,鴻胪大卿尚書,生四子。 其三子翁倫,字延休,居福清江陰銀坑,為江陰翁氏始祖。
琴江長房翁玄度的玄孫翁瓚,生有五子,分居江陰單山、潯頭、南曹、嶺口、營兜; 玄孫翁璋,為潘厝東山始祖; 玄孫翁珪為芝山始祖,為此,江陰翁氏多屬琴江翁氏雙桂支派。 其後裔分居福清江鏡鎮城坂村,港頭鎮後園、杭仔、後瑞、長郊、東翁等地。 明朝初年傳至翁龍,二度遷居三山鎮坑邊村。
琴江次房翁弘度,官至給事郎中、左春坊太子正字,其後裔分居福州洪塘街等地。
琴江三房翁貞度,官至著作郎,其後裔分遷馬尾琅岐、連江等地。
琴江四房翁昭度生子翁仁昧,無出。 瑟房翁仁凱次子翁禹濱承繼。
瑟江翁氏,系翁巨隅次子翁承裕之裔。
翁承裕,字文餘,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進士,授校業郎、水部員外郎,生二子翁正度、翁可度。 翁正度生四子,其長子翁仁凱之三子翁禹瓊,居三山鎮坑邊村東宅,其後裔分遷至今福清市陽下街道下壩,三山鎮橫坑、嘉儒、上魏、海瑤等地,1994年均錄於坑邊翁氏族譜。 翁仁凱四子翁禹玉,生二子翁仲雅、翁仲豫。 翁仲雅生二子翁善、翁沂,翁沂遷居江陰,為玉嶼始祖。
翁善之後三代均單傳,第二代為翁於象,第三代為翁於懋,至第四代為翁仕楷生五子:長房翁通遷居廣東,次房翁進後裔遷居福州、閩清和廣西、江西、海南及海外各地; 三房翁逵,傳至九代孫翁有達,明朝時授承德郎、禮部主政,返鄉蓋一座36個天井宏偉住宅,壽享期頤,其派裔分居上海、廣東、福州和福清融城、龍江、王沃、院後、西施、前洋等地; 四房翁奇,派裔遷居平潭、連江和今福清音西、海口、龍田、高山、東瀚、一都等鎮街及前林、坑邊、塘沁、後耀、洋門、坑下、尾南、浦墩、東浦頭、北海; 五房翁寄,後裔遷居霞浦、平潭石牌等處。
翁氏入閩後,歷代人才濟濟,除了進士官宦外,當時還有一個在福建頗有影響的人物,就是一代高僧翁藻光。翁藻光是翁巨隅的孫子,隨父輩入閩時年紀尚幼。 但他自小向佛,13歲便出家,經過多年刻苦修鍊,終於成為南唐知名的高僧。 928年,由於閩王的暴政,福建的老百姓怨聲載道,閩王聽說了藻光大師的德行後,就把他接到福州,並禮聘他為國師,協助治理福建。
瑟江村現有翁善後裔1400多戶,6000多人,為福清翁氏第一大村。
翁巨隅三子翁承穎,天祐三年(906)進士,授秘書郎。 傳說遷居四川,詳情失考、待查。
綜上,福清翁氏現分居全市18個鎮街、138個自然村,總人口7萬多人。
入莆翁氏始祖僅翁何,長孫翁嗣昌仍居竹嘯翁莊。 翁嗣昌的孫子翁乾度,官補闕郎中,生有六子翁處厚、翁處恭、翁處易、翁處朴、翁處廉、翁處休,博學能文。 人才拔萃。 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雍熙二年(985),二十多年間,同胞兄弟六人均先後考中進士,時譽“六桂聯芳”。
翁氏六兄弟齊榮,顯赫一時,被譽為「六桂聯輝」、「六桂聯芳」或「六桂翁」(注:我國科舉取仕時代,讀書登科美稱為」折桂“)。 據志載,時曾建有“六桂祠”。 翁氏六兄弟皆登進士,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六桂翁“也有一些支派遷到福州所屬縣市區。 比如在福州東郊桂山就有「六桂翁」的一支。 而莆田的「六桂翁」在清浦(今黃石鎮清江村)是有名的世家大族,明代有翁日英、翁世資、翁世用,父子兄弟皆榮登進士榜。 翁世資官至戶部尚書,他有一子留北京大興縣。 其後裔有清代名臣、學者、書法家翁方剛。 翁方剛字正三,號覃溪,為清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內閣學士。 精通金石、書畫、詞章之學。
三、六桂聯芳
入莆翁氏始祖僅翁何,長孫翁嗣昌仍居竹嘯翁莊。 翁嗣昌的孫子翁乾度,官補闕郎中,生有六子翁處厚、翁處恭、翁處易、翁處朴、翁處廉、翁處休,博學能文。 人才拔萃。 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雍熙二年(985),二十多年間,同胞兄弟六人均先後考中進士,時譽“六桂聯芳”。
一桂處厚
一桂:處厚、字伯起,居莆田刺桐、今清江;禮部房。
生二子:允修、允成,
官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進士,特授承議郎,兼殿中丞上柱國,賜緋魚袋。
其子孫主要分支到:莆田黃石、莆田清江、莆田莒溪等。
二桂:處恭、字伯度,居莆田塗洋;檢法房。
生五子:璉、珏、珎、瑰、珪,
官至: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
其子孫主要分支到:居塗洋。
三桂處易
三桂:處易、字伯簡,居莆田奉谷裏竹嘯莊;少府房。生四子:絹、緩、紳、紀,
官至:宋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
其子孫主要分支到:晉江南陽花橋、莆田竹莊上房堂後等。
四桂處樸
四桂:處樸、字伯淳,居莆田奉谷裏竹嘯莊;長官房。
生三子:銑、緯、繹,
官至: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
其子孫主要分支到:莆田涵江、黃石、塘尾等。
五桂處廉
五桂:處廉、字伯若,居莆田美瀾;御史房
生五子:譚、詠、諫、諤、誥,
官至:宋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寺直、監察御史。
其子孫主要分支到:莆田北高美蘭東西翁、涵江南埕翁、莊邊洋尾、秀嶼其壠翁等。
六桂處休
六桂:處休、字伯恭,居莆田奉谷裏竹嘯莊;韶判房。生三子:楚、楨、幹.
官至: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
其子孫分支居住地有:潮州塘步、揭揚鮀浦、廣東惠州等。
四、翁乾度之墓
翁乾度六個兒子于宋初三次科舉中先後中進士後,宋·揚憶
《賀詩一首》,詩中有:“燕山休說五桂芳,更有人為六桂堂”
直到明代還有·鄭欽若在《讀〈譜〉書懷》寫下:
“科名世所重,聯榜聞之稀。
華門有六人,折桂亦同時”
可見其影響深遠。“三科六進士”美名遠揚,“六桂流芳”從此成為科甲佳話。
宋補闕郎中,六桂堂先祖翁乾度公,逝世後,其墓安放在福建省莆田市北高鎮竹庄村五侯山南麓——金山,相傳翁
乾度生前往九鯉湖,尋找風水寶地。夜間做夢,夢中聽湖中鯉魚口出人語,敲石鼓,食石乳者,汝地也。爾後,翁乾度公按照夢中鯉魚人語,四處尋找風水寶地。某天他去五侯山中遊玩請附近山中的幾個牧童引路。
晌午時,牧童相互商量說:“我們去金山敲石鼓,食石乳多好呵”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翁乾度公聽著他們的言語,心想這裡竟然有夢中所指之地,察看以後,只見此地有一個盤如門大的巨石,旁邊有清泉一股湧出,六條鯉魚在泉中游來遊去,逍遙自在,並不時在泉水中跳躍,盡顯吉兆,
果然風水極好,而後翁乾度公不惜重金,找山主買下這塊寶地。不想翁乾度公六個兒子以後果然個個高中,“六桂聯芳”夢想成真。
翁乾度公辭世後,他的六個兒子按其遺囑將翁乾度公安葬在這裡。說來奇特,翁乾度公出殯當日,棺材抬到這個地方時,突然天降傾盆大雨,待雨過天晴,翁乾度公的棺材卻不見了,所以世人傳為“天葬”,意指翁乾度公已入仙籍,但他的後人仍在這裡以地形築了這個墳墓,供子孫祭拜
據說翁乾度是正月初五去世的。每逢正月初五,六桂堂翁氏後人會在這一天來到這裡祭拜翁乾度 ,以後逐漸成為習俗。
每逢正月初五來自福建莆田竹莊、欄山、北高、清江、笏石、溫東和全國各地翁氏後裔絡繹不絕來到這裡掃墓祭拜先祖。
五、六桂流芳遠 五侯延脈長
翁姓族人通用的楹聯之一。為涵江方炳榮先生撰句。
兄弟同部事 父子雙尚書
聯上句說翁世資、翁世用同胞兄弟兩人同朝為部官的故事。翁瑛,莆田黃石青浦人,舉鄉貢,官任翰林檢討,掌國子助教事,累贈資政大夫,戶部尚書;其子翁世資,字資甫,自號冰崖,年輕入太學,明正統六年(1441),鄉試考中,正統七年,會試第七名,廷試賜同進士,官授戶部主事,明景泰年間升戶部郎中,明英宗天順元年,升工部右侍郎,天順三年,以言忤帝意,貶為衡州知府。成化八年,升戶部左侍郎,成化十四年,升戶部尚書。年六十九歲卒,贈太子少傅。翁世資兄翁世用,明正統十三年(1448)進士及第。官任南京戶部主事,升貴州參議。莆人父子、兄弟同時登朝,自翁瑛、翁世資、翁世用一家始。聯下句說莆田翁氏望族翁瑛、翁世資父子先後官。授戶部尚書的故事
父子名臣播惠澤弟兄進士顯英才
聯意讚美莆田翁氏家族代有人才,門風大振。聯上句說翁瑛、翁世資父子。聯下句說翁世資、翁世用兄弟。
同胞兄弟六進士開莆文武二尚書
聯上句讚譽莆田翁代先祖翁乾度生子六人均登進士第的故事。聯下句稱道明代莆田翁氏家族翁瑛、翁世資父子俱官拜戶部尚書的故事。
在南京家和文化微信公眾號的翁姓古代人物漫談系列中,所列出的人物有的是在翁姓家族傳承脈絡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中有原城系一世祖翁弘,二十七世祖翁鞠,京兆翁翁軒,六桂堂始祖翁乾度,漆林翁閩國輔宰翁承贊,還有的是傳說中的人物,如翁難乙。
今天要介紹的翁姓古代人物是明朝的翁瑛,他也是京兆翁翁軒,六桂堂始祖翁乾度的後代。
翁氏祖先之翁瑛簡介
生活的年代是明朝,出生地在福州,也有史書記載翁瑛,字玉修是福建莆田縣清浦(今荔城區黃石鎮清中村)人,出生於1384年,1449年逝世,享年65歲。他也是京兆翁翁軒,六桂堂始祖翁乾度的後代。
翁瑛曾寫下一首裕後詩:
世守朝廷祿
唯存孝與忠
誠心常繼戍(述)
福慶(澤)永興(豐)隆
這首詩成為翁姓眾多子孫中的一支一直沿用的字輩排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可以說是子孫繁衍,族屬盛大。
南京六桂堂六合程橋翁氏族譜2017年第1版記載,他們在整理族譜時發現登記在冊的一百多戶近千人應該都是翁瑛的後人,因為他們使用的字輩就是翁瑛所寫裕後詩中的二十字。 和南京六桂堂六合程橋翁氏一樣共同使用翁瑛裕後詩中二十字的還有廣東雷州海康縣,廣東澄海,汕頭,福建玉嶼,蒲陽翁氏的眾多子孫。
翁瑛少年時就非常聰明,四歲就可以誦讀古詩。1417年被推薦到鄉里 1425年獲得到廣東韶關仁化縣任教育主管的職位。翁瑛以促進當地教育文化發展為己任,每天都是親自到學校為學生授課,兢兢業業,深受學生愛戴和鄉人好評。當時地方流傳翁瑛的兩個神奇故事:
神奇救火
當時地方流傳翁瑛的故事就有,一次學校臨近的房屋失火,正好碰上東北風,風很大,很快就要燒到處於下風學校的教室。翁瑛非常著急,他趕忙屈膝下跪,雙手朝前,以額觸地,極其虔誠的向天禱告,想不到一會兒風竟然停住,大火也隨之慢慢熄滅。學校的教室終於保住了。事後人人都覺得這事不可思議。
感天動地
翁瑛的父親去世的時候,他回到家中將父親葬于石廊山,石廊山老虎很多,而且當時此地連續下了十多天的雨,翁瑛一時無法進山將父親埋葬,便非常傷心。他一邊流淚一邊對天祈禱希望明天不再有雨。
第二天天亮,天果然放晴,山裡的老虎也不見了蹤影,翁瑛得以順利將父親喪事辦好。眾人嘖嘖稱奇,都說是翁瑛孝心感動上天才有這樣的結果。
教書育人,受人尊敬
守孝三年後,翁瑛又去了桐鄉,桐鄉是新設置縣,還沒有學校,翁瑛從頭做起,盡心盡力,從找地選址建學校,到設計規劃建設學校的校舍,教室,廊廡走道,餐廳,宿舍,廚房,糧倉,購置筆墨紙硯及學校的各種辦公用品,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等到完工,大家看後覺得非常好。
翁瑛親自為學生授課,為當地培養人才,選拔人才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在翁瑛主導下桐鄉的教育事業辦的有聲有色,翁瑛去世後經百姓推薦和官員批准進入當地的鄉賢祠和官祠,享受每年官員主導的大眾祭拜。
修訂族譜,造福後輩
翁瑛非常注重家族的傳承。積極主持,參與清江翁翁氏家譜的修訂工作。譜成後還特地寫下《重修清江翁氏族譜序》序中翁瑛敘述了修譜的原因經過和自己的期望。
他說族譜的重要性世上的人很早就已知曉。修訂族譜必須有始有終,族譜才能傳承下去,祖宗的歷史也就不會湮滅,就算是前世已往,後世將來都可以從族譜裡一看就知道。
這樣翁瑛將家中所藏的舊譜重新整理。散亂的加以歸攏,錯誤的給予改正。不清楚的仍然延用舊譜,沒搞清楚之前不隨意改動,最終成譜三卷。
《重修清江翁氏族譜序》序中還提到六桂一桂祖翁處厚的重孫翁景先的次子清江翁始祖翁普珠,官為朝奉大夫回遷到清江後,他之前的先輩及現在旁親因為時間不遠都還能查核到。翁普珠之後他的後人人自為族。他們許多人一年連兩次面都不能見到,多年後相遇時就如同路人一般(形同陌路)。他說:“這豈不是非常悲哀?所以如果族譜不修子孫將會散漫不統。”
翁瑛留下的裕後詩作為清江翁後輩子孫的字輩排行,這樣他的子孫憑藉這首詩中的二十個字就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家族傳承,不能不說是深謀遠慮。
1436年翁瑛任國子助教,1445年升翰林院檢討仍管助教事。後以子翁世資恩,累贈戶部尚書。
翁瑛和他的兩個兒子翁世資,翁世用,同時在朝為官,父子兩進士三尚書,他的兒子就曾寫道“吾父子兄弟相繼皆登科甲,同入朝參。。。。”也就是翁氏後人常提起的“一室三公,同朝覲見”。 正統十四年(1449年)正月翁瑛去世。
六、六桂遷徙
(一)、翁 處 恭
六十六代 翁處恭,生五子 璉、珏、珎、瑰、珪。
六十七代 翁珏,生二子 振 搢
六十七代 翁珎,生二子 操 撝
六十七代 翁瑰,生三子 可及 可原 可猷。
六十七代 翁珪,生四子 佑 佐 儉 億。
六十八代 翁仲顏,生一子 士寧
六十八代 翁仲容',生一子 士宗
六十八代 翁可及,生一子 士良
六十八代 翁可原,生一子 聖應
六十八代 翁可猷,生一子 聖聰'
六十八代 翁振,生一子 聖助
六十八代 翁搢,生一子 永德
六十八代 翁操,生一子 永隆 景佑元年進士
六十八代 翁佑,生三子 慶 載 伯存
六十八代 翁佐,生一子 詢
六十八代 翁儉,生一子 裕
六十九代 翁士寧,生一子 熙預
六十九代 翁士宗,生一子 國輔
六十九代 翁士良,生二子 國權 國材
六十九代 翁聖應,生一子 國英
六十九代 翁聖聰,
六十九代 翁聖助,生一子 邦翰
六十九代 翁永德公生一子 邦憲
六十九代 翁永隆,生一子 國焦
六十九代 翁永宗 [立補闕公道碑]
六十九代 翁慶孫,生一子 叔明
六十九代 翁載,生一子 日
六十九代 翁伯存,生二子 元輔 元量
六十九代 翁詢,生二子 仲酉 仲晉
六十九代 翁裕,生一子 周潤
七十 代 翁熙預,
七十 代 翁國輔,生一子 延壽
七十 代 翁國權,生一子 大壽
七十 代 翁國材,生一子 寧老
七十 代 翁國英,生一子 善老
七十 代 翁邦翰,
七十 代 翁邦憲,生一子 桂兒
七十 代 翁日,生一子 乾
七十一代 翁延壽,
七十一代 翁大壽,
七十一代 翁寧老,
(二)、二桂處恭
原城四十代處恭公字伯虔乾度公次子生四子 璉 瑰 玨 珍
珪公我鐵洲記譜於三桂世系
原城四十一代璉公'生二 子 仲顏 仲容
原城四十一代'瑰公生三子 可及可原 可猷
原城四十一代玨公生二子振搢
原城四十一代珍公生二子操撝
原城四十二代'仲顏公'生一子士寧
原城四十二代 仲容公'生一子士宗
原城四十二代 可及公生一子士良
原城四十二代 可原公生一子 聖應
原城四十二代 可猷公生一子聖聰
原城四十二代 振公生一子聖助
原城四十二代 搢公生一子永德
原城四十二代 操公 [景佑元年進士] 生一子永隆
原城四十二代 撝公 生一子 永宗
原城四十三代士寧公生一子熙預
原城四十三代士宗公生一子國輔
原城四十三代士良公生二子國權
原城四十三代聖應公生一子國英
原城四十三代聖聰
原城四十三代聖助公生一子邦翰
原城四十三代永德公生一子邦憲
原城四十三代永隆公生一子國焦
原城四十三代永宗[立補闕公道碑]
原城四十四代熙預公
原城四十四代國輔公生一子延壽
原城四十四代國權公生一子大壽
原城四十四代國材公生一子寧老
原城四十四代國英公生一子善老
原城四十四代邦翰公
原城四十四代邦憲公生一子桂兒
原城四十四代國焦公
原城四十五代延壽公
原城四十五代大壽公
原城四十五代寧老公
原城四十五代善老公
原城四十五代桂兒公
補充珪公世系[ 經玉琳翁暨宗親比對'珪公系處恭公五子 ]
原城四十一代珪公生四子佑 佐 儉 億
原城四十二代佑公生三子慶 載 伯存
原城四十二代佐公生一子詢
原城四十二代儉公生一子裕
原城四十二代 億公生一子馬
原城四十三代慶孫公生一子叔明
原城四十三代載公生一子日
原城四十三代伯存生二子元輔 元量
原城四十三代詢公生二子仲酉 仲晉
原城四十三代裕公生一子周潤
原城四十三代馬公生一子野
原城四十四代日公生一子乾
宗支略傳司法曹府君處恭公生四子
(三)、三桂處易公世系遷徙紀錄
四十五世點公由浦田文賦里遷居泉州晉江南陽花橋
四十八世念一分住竹莊上房堂後'
四十九世十二公由北高竹莊分遷涵江
四十九世三十五公字祖濬 由北高竹析居黃清江東前
五十一世德二公由北高竹分遷
五十一世濟武公由北高竹莊遷居松領利
明朝
十三世千五公由北高竹莊出贅常太長城
五十三世神志公由北高竹莊分住北高埕口
五十四世華公由北高竹莊華公由北高竹莊分居倉邊
五十四世巡公由北高竹莊贅居涵江邱家
五十四世美公由北高竹莊遷居華亭油潭五十四世[扌戶]公由北高竹莊分遷天尾澄渚
五十四世瓚公由北高竹莊遷居華亭油潭五十四世滿公由北高竹莊分住靖海
五十五世佛郎公油浦田北高遷住泉州
五十七世希虞公由浦田北高遷居北京
五十七世文廣公由浦田竹莊遷居福州急避巷'
五十七世文琳公由浦田竹莊因官寓居廣東惠州海豐縣
清朝
五十八世慶一公由北高竹莊遷居華亭油潭五十九世檜公由浦田竹莊分遷福清峰頭
六十二世秋公由北高竹莊隨母嫁居黃石江東
(四)、四桂處朴公遷徙紀錄
宋朝
四十二世天緯公由浦田竹嘯遷居廣東新會縣
四十三世師勛公由廣東新會分居廣東南雄府保昌縣
四十四世佛生公由南雄府保昌縣渡瓊涯[今海南省]文昌縣紫貝嶺
四十七世于公由海南省文昌縣分遷海南萬寧縣和樂鎮
四十九世五十公由北高竹莊分居北高美蘭村
五十二世九公由北高美蘭村分住美蘭石阜
五十二世德明公由北高竹莊贅居涵江
明朝
五十三世必彥公五十二世遷居黃石
五十四世時[阜急]公由北高竹莊分住竹莊
五十五世延賂公由黃石贅居靈川
五十五世宗禮公由黃十分住黃石海濱
五十六世慶文公由黃石贅居尊賢里
五十六世得祿公由黃石遷回北高竹莊
五十六世舉公'由北高竹莊贅居美蘭山後
五十七世瓊公由北高竹莊分居龍莊
五十九世士中公由浦田黃石遷居健寧府浦城縣
六十世鳳公由浦田美蘭遷居江蘇平陽縣
清朝
六十一世起誠公由浦田黃石海濱遷居浙江溫州
六十一世姐公由浦田黃石海濱遷居浙江溫州
六十一世盛如公由浦田遷福州
六十一世預治公由北高竹莊遷居西天尾紫霄楓林
六十二世志公由北高竹莊分遷秀嶼後江
六十二世銀公由北高竹莊分遷黃石清江
六十二世秋涼公由北高竹莊分住北高山尾仔
(五)、五桂處廉公世祖遷徙紀錄
宋朝
四十三世穆公由北高美蘭分住美蘭山後
四十三世[印刷不明]由北高美蘭分居蘭將之東為東翁
四十四世從喜公]由北高美蘭分居蘭將之西為西翁
四十四世伯逢公由北高美蘭遷居涵江南埕
四十四世伯鎮公由北高美蘭徒居廣業里[今莊邊]洋尾
四十五世文育公由北高美蘭傳至義垅'[今秀嶼其垅]
四十七世膺公由秀嶼其垅分住秀嶼石碼
四十八世桂卿公由涵江南埕遷徙涵江
四十九世夢[忄豈]公由涵江南埕分居涵江大埕
明朝
五十二世孟儔公由北高美蘭移居笏石東華
五十三世景公由北高美蘭因避倭寇遷住莊邊黃龍洋尾
五十三世孟寅公由涵江大埕分住涵江三江埕
五十四世延斌公由北高美蘭贅居黃石惠洋
五十六世朝述公由北高美蘭贅居北高埕頭
五十六世宗珍公由涵江南埕分居梧塘東坡
五十六世鳳公由浦田美蘭遷居山東大洲府濟寧洲鄆城縣張和鎮
五十七世天香公[字德馨] 由北高美蘭分居上黃
五十七世與皇公由浦田美蘭遷徙江西南昌府豐城縣達湖墟
五十七世與奇公由浦田美蘭遷徙江西揚洲府今溪谷縣五都
五十九世宗順公由北高美蘭遷居涵江埭里
清朝
六十世皇仲公由北高美蘭分居笏石垻][今垻津'
六十世爾恭公由北高美蘭遷居笏石街道
六十一世孝景公由浦田涵江南埕遷居江西瑞洲府高安縣
六十一世舜祿公由浦田涵江遷徙江西臨江
六十一世青公由北高美蘭分居埕 鄉西洙黃溝邊
六十一世全朝公由北高美蘭隨母嫁居涵江埕尾
六十一世孤公由浦田美蘭徙居浙江溫州橋
六十一世遷公由美蘭山坡分住海山
六十一世舜斯公由涵江南埕分居涵江卓埔
六十一世正初公由浦田莊邊分居泉州
六十一世喬公由北高美蘭遷居黃石江東
六十一世志公由北高美蘭分居白沙洋莊又遷泥坂上廊
六十一世君耀公由涵江南埕分居涵江鎮前
六十一世伯棟公由涵江遷住江西
六十一世章公由浦田涵江遷祝福寧洲
六十一世良玉公由浦田北高分遷福州
(六)、六桂處休公世系 (翁盟 2023年8月修訂)
六十六代 翁處休,生三子:楚、楨、幹
六十七代 翁楨,生二子:祖衍、鑑
六十七代 翁杆,生一子:鑄。
六十八代 翁韶,生二子:程、穆
六十八代 翁歆,生一子:舜
六十八代 翁祖衍,生一子:坊
六十八代 翁鑑,生四子:景猷、景臻、景倩、景憲
六十八代 翁鑄,生一子:龜童
六十九代 翁程,
六十九代 翁穆,
六十九代 翁坊,
六十九代 翁景猷,生一子:師愈
六十九代 翁景臻,生三子:師翰、師輔、師錫
六十九代 翁景倩, 遷居廣東潮州塘步為始祖
六十九代 翁景憲,生一子:槩
七十 代 翁師翰,
七十 代 翁師輔,
七十 代 翁師錫,生一子:棠
七十 代 翁槩,生一子:賞
七十一代 翁棠,生一子:忱
七十二代 翁汴兒,生一子:祖郎
七十二代 翁鶴兒,生一子:佛郎。(玉林祖)
七十二代 翁忱,生二子:孟孫、仲孫
七十二代 翁惟,生二子:秋孫、冬孫
七十三代 翁祖郎,生二子:瑞一、瑞二
七十三代 翁佛郎,生一子:瑞五
七十三代 翁孟孫,
七十三代 翁仲孫,
七十三代 翁秋孫,生一子:瑞七
七十四代 翁瑞一,生一子:敏一
七十四代 翁瑞二,
七十四代 翁瑞五,生一子:敏四
七十四代 翁瑞七,生一子:敏六
七十五代 翁敏一,生二子:仲七、仲九
七十五代 翁敏四,生一子:仲八
七十五代 翁敏六,生一:雄
七十六代 翁仲九,
七十六代 翁仲八,生一子:良二
七十六代 翁雄,生一子:保。廣東揭揚舉登為始祖即翁萬達支派
七十七代 翁良一,生一子:五秀
七十七代 翁良三,生一子:七秀
七十七代 翁良二,生一子:六秀
七十八代 翁五秀,
七十八代 翁七秀,生二子:汝由、汝福
七十八代 翁六秀,生一子:汝南
七十九代 翁汝由,生二子:元懷、元遜
七十九代 翁汝福,生一子:元祥
八十 代 翁元懷,生二子:時用、時達
八十 代 翁元遜,生四子﹕朝春、朝宣、朝齊、朝先
八十 代 翁元祥,生一:貴明
八十 代 翁元高,一子:貴爵
八十 代 翁元和,生一子:天爵
八十一代 翁時用,
八十一代 翁時達,
八十一代 翁朝春,
八十一代 翁朝宣,
八十一代 翁朝齊,生二子:必能、必學
八十一代 翁朝先,
八十一代 翁貴明,生一子:景隆
八十一代 翁貴爵,生四子:廷仁、廷泰、廷濟、廷瓊留居莆田美瀾、東林
八十一代 翁天爵,生一子:志貴(更名百一公)由莆田遷往永定
八十二代 翁必能,生一子:則進
八十二代 翁必學,生一子:則行(仲生)
八十二代 翁景隆,生一子:宜長
八十二代 翁百一,生一子:千一
八十三代 翁則進,
八十三代 翁則行,生一子:應科
八十三代 翁宜長,生一子:治
八十三代 翁千一,生一子:萬一
八十四代 翁應科,
八十四代 翁治,
八十四代 翁萬一,生一子:念滿
八十五代 翁念滿,生三子:宗仁、宗義、宗信 由永定遷往廣東長樂
八十六代 翁宗仁,生二子:廷璋、廷瑞
八十六代 翁宗義,生二子:麟、鳳 由長樂遷往茂名縣吉康都即今廣東化州
八十六代 翁宗信,其後裔在今廣東五華周江鎮甘茶村水徑定居
八十七代 翁廷璋,其後裔部份留居廣東五華周江鎮甘茶村,部份遷往廣西,
現玉林、貴港、北流等地翁氏即其裔也
八十七代 翁廷瑞, 其後裔部份留居五華縣中興鎮紅源村、桂子圍,部份遷往廣
西賀州桂嶺等地
廣東揭揚舉登為始祖即翁萬達支派
七十七代 翁保,生一子:琦
七十八代 翁琦,生一子:紹綱
七十九代 翁紹綱,生一子:可
八十 代 翁可,生四子:璿 、璣、玉、衡
八十一代 翁璿(號松齋),生一子:月塘
八十一代 翁璣(號竹齋),生一子:南汀
八十一代 翁玉(號梅齋),生四子:萬達、萬紀、萬程、萬逵
八十二代 翁月塘,生一子:易軒
八十二代 翁南汀,生一子:雲衢
八十二代 翁萬紀(號定軒),生一子:思俊
八十二代 翁萬程(號東河),生二子:贊東、行我
八十二代 翁萬逵(號少梅),生一子:芸宇
八十三代 翁雲衢,生二子:聲閣、少直
八十三代 翁思任,生二子:莘野、元啟
八十三代 翁思佐,生五子:元開、元周、元集、元猷、元穎
八十三代 翁思俊,生一子:元雅
八十三代 翁贊東,生二子:鏘、金貢
八十三代 翁行我,生一子:調資
八十四代 翁成宙,生一子:宗泮
八十五代 翁宗泮,生一子:敬予
八十六代 翁祗予,生一子:石生
八十六代 翁淑,生一子:明俊
八十六代 翁體瑚,生一子:蛋家爹
八十六代 翁敬予,生一子:烏娘(阿科)
八十七代 翁石生,生一子:龍振
八十七代 翁明俊,生二子:龍飛、誠雲
八十八代 翁龍振,生二子:偉爹、相爹
八十八代 翁誠雲,生一子:丘保
以上抄自前清約乾隆中期手抄老譜 (翁盟 2023年8月修訂)
六桂處休公 生三子楚、楨、幹
41世楚公...... (略)
41世幹公...... (略)
41世楨公 生二子鑑、祖衍
42世祖衍生一子坊
42世鑑公 生四子景猷、景臻、景倩、景憲
43世景臻...... (略)
43世景倩一子居潮州塘步 家一譜......
43世景猷公 生一子師愈
43世景憲公 生一子槩
44世師愈公 生一子傑
44世槩公 生一子賞
45世傑公 生二子汴兒、鶴兒
45世賞公 生一子惟(萬達公祖)
46世鶴兒...... (玉林祖 略)
46世惟公 生二子秋孫、冬孫
47世秋孫公 生一子瑞七
48世瑞七公 生一子敏六
49世敏六公 生一子雄
50世雄公(號秀峰,揭揚舉登村始祖)生一子保
51世保公 生一子琦
52世琦公 生一子紹綱
53世紹綱公 生一子可
54世可公生四子璿 、璣、玉、衡
55世璿公(號松齋)生一子月塘
56世月塘公生一子易軒
57世易軒公生二子成宇、成宙
58世成宇公生二子缵成、六秀才
59世缵成公生二子祗予、淑
60世祗予公生一子石生
61世石生公生一子龍振
62世龍振公生二子偉爹、相爹
60世淑公生一子明俊
61世明俊公生二子龍飛、誠雲
62世誠雲公生一子丘保
59世六秀才公生一子體瑚
60體瑚公生一子蛋家爹
58世成宙公生一子宗泮
59世宗泮公生一子敬予
60世敬予公生一子烏娘(阿科)
55世璣公(號竹齋)生一子南汀
56世南汀公生一子雲衢
57世雲衢公生二子聲閣、少直
58世少直公生一子舉祿
59世舉祿公生三子成拙、廷槐、烏(女只)
60世烏(女只)公生一子阿面
55世玉公(號梅齋)生四子萬達、萬紀、萬程、萬逵
56世萬達公(字仁夫號東涯)生二子思任、思佐
57世思任公生二子莘野、元啟
57世思佐公生五子元開、元周、元集、元猷、元穎
56世萬紀公(號定軒)生一子
57世思俊公生一子元雅
56世萬程公(號東河)生二子讚東、行我
57世讚東公生二子鏘、(金貢)
57世行我公生一子調資
56世萬逵公(號少梅)生一子芸宇
55世衡公(號蘭齋)...... (不祥)
今漆林翁氏、六桂翁氏後裔在福建的有:崇安、建陽、 浦城、福州、長樂、仙遊、泉州、晉江、同安等縣市。
還有:浙江慈溪、杭縣、余姚、開化、四明、溫州、青田!江蘇常熟、淮安、鎮江、揚州、南京;山東鄆城、鄒縣;江西南昌、臨江、瑞州、撫州;廣東新會、潮州、揭 陽;以及海南等地,皆有莆田翁姓的後裔散佈。至於台、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國,亦在在多有。他們共用“六桂堂”為 堂號。“六桂堂”是閩、粵、台一個十分著名的堂號。
莆仙翁氏歷代祖先宣導讀書,書香傳承,造就了不少的人才,僅明清兩朝就有進士:翁衡(洪武二十九年進士)、翁大立(嘉靖十七年進士)、翁元圻(乾隆四十九年進士)等。詩人翁承贊的不少名詩名句至今為人所稱道,承贊工詩,與同時的黃滔、徐寅齊名。著有《諫議晝錦宏詞》前後集,世久散佚,現傳世的僅有《晝錦堂詩集》計48首,收入《全唐詩》的有37首。可見,在翁氏家族中代代傳承“學而優則仕”的讀書理念和追求。
七、鹽官郡青山翁氏
中華翁氏,發源於黃河流域,脈承帝嚳,氏襲高辛,周昭王之裔。相傳高辛氏後代有才子八元,其中叔豹者,傳四十九世為辛勝,食祿鹽官因以為郡,是為鹽官郡之所出;再傳二世為丹山,受封翁山,始得翁姓;丹山次子莆君,約生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末期,傳說誕生時手有異文,合掌為翁,被奉為吾翁氏一世始祖。自周赧王為秦所滅,翁氏因是周室之後而遠避西戎。秦滅漢興,莆君率子翁伯助高祖御凶奴平定天下,受封於隴西郡,此後翁伯積財巨億、名震西戎,其三個兒子均受封萬戶侯,長子太連封山陰侯,自隴西移居京兆長安,一說為雍州雍縣都仁鄉永貴里,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境內。太連再傳四世至翁逸,任西羌校尉,深受羌人愛戴。逸生子宏,為楚地丞相;宏再傳十三世至遐(一說田),任冀州刺史,西晉末年,時值石勒起兵、永嘉之亂,於晉建興元年(公元313年),翁遐遂攜子顗、乾、胄、敏隨晉元帝渡江南下,先是暫棲建業,而後漸次南徙而定居西浙錢塘江流域,古屬丹陽郡、新安郡。經歷東晉漢唐,翁氏後裔代有顯達,子嗣多因得仕宦遊吳越,輾轉建業、杭州、永嘉、睦州各地,隨任而桑梓,終呈發祥之勢。翁氏子嗣遍布江南,故有世居鹽官、望出錢塘之說。唐永徽至開元初,高宗至玄宗朝幾度修纂,成《姓氏錄》,定二十六姓為國之柱,十六姓為國之梁,而鹽官翁氏實居纂定二十六姓之首。盛唐間,翁氏由浙遷官入閩,因大勛敕封京兆郡,後裔繁衍閩粵台,遠播東南亞。其時,翁氏主要自東南浙閩二省瓜迭延綿,分支移居贛皖,輾轉遷徙兩廣、兩湖,入巴蜀、居川渝後裔甚眾。
睦壽翁氏,系莆君二十三世孫顗(字玄道居鹽官郡授杭州給事中)之後裔,而顗十一代孫翁鞠、翁邵兄弟,避亂徙居睦州(隋之前歸丹陽郡);鞠官至監察御史;邵為南齊工曹尚書,邵子旦為梁國老後封新安郡公,卒後葬於桐廬。旦生二子翁璦(仕隋中書左丞)、翁珞(仕隋國子監祭酒兼侍中、封丹陽郡公諡號文簡)。隋大業間蕭銑兵興,珞攜妻子從睦之桐廬經會稽由海路徙居四明(今餘姚慈谿),遂為四明翁祖。鞠之後,歷六世有叔羲公,即洮之父,生三子江、洮、海。至洮,翁氏受姓已一千二百年,舉族渡江南下已有五百餘年,是為莆君四十一世。而睦州翁氏當為最古老的東渡西浙之翁氏原部直系,至今瓜迭綿延一千五百年,堪稱翁姓南方嫡支。
建德壽昌翁氏分為二支,一曰清泉翁,一曰青山翁,均源於唐代。據壽昌縣誌及清泉翁氏宗譜記載,唐僖宗乾符乙未(公元875年)年間,翁洮叔父文七公翁明自山東青州宦遊富春,以孝廉授宣議郎任壽昌廣文,號清泉,成為壽邑清泉翁氏始祖。而翁洮為遺腹子,其父文四公早亡,後其母繼歿成為孤兒,於是文七公便攜翁洮卜居壽邑,隨其二子同學詞賦教明經,洮侄學有大成,進士及第。翁洮辭官回鄉後,從壽邑析居城西十里外的青山之下航川中村(今航頭村),成為青山翁之開基始祖。但遍覽青山翁氏宗譜,並無只言述及洮為明之侄且幼時所提攜之故,實悖常倫,真相難考,憾成不解之惑,期待後世澄清之。
青山翁始祖洮,於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以一曲《三輔吏士復睹漢宮威儀賦》並省題《春色滿江皋詩》賜進士第。皇上御崇政殿臨朝授官,初任開封府,後蒙左相所薦入朝,加升禮部主客司員外,再授殿前侍御史。大順初(890年)一日上朝議事,朱全忠請上討伐李克用,洮公上疏拒之未受,遂解官回鄉,歸隱航川(今航頭),號青山,居白眉山下創辦了《青山書院》。
洮公於壽昌航頭開基翁氏青山世家,成一世始祖。原配夫人王氏,卒後二人合葬於青庵山(又名金竹塢,壽昌縣西十里,曰:兒孫若問歸何處,金竹山中跨青牛)。王氏與翁洮育有三子,後代析居各地如下:
洮公長子端禮,仕杭州提舉,生子有二長慎(字克昌)、次益(字克忠)。
翁慎傳至九世(洮十一世)有裔孫二,即知彰(行康八三字彥達)、知剛(行康八六字彥強),因族人繁眾祖居窄狹,於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戊寅正月,兄弟二人擇遷嚴衢之界珏堂,故洮公長孫慎當為珏堂青山翁祖。唐僖宗受李頻力薦下詔頒以雙玉厚幣征翁洮出山而不赴,後代遂將此雙玉供奉於堂前,是為珏堂地名之由來,壽龍二邑青山翁氏宗祠以珏堂最為宏大,分為上廳中廳下廳,祠前有方塘,屋宇仍存。珏堂青山翁後來又分四支:一為珏堂(梅嶺)本支;二為洮十七世本五公翁世恩,遷居壽昌溪南雙塘塢(今河南里);三為洮十六世敦九公翁敞(字伯昌),廣積田產五百餘畝,遂購得西安璽坂地基另建居所;四是洮十六世本七三公翁思慎(字重睦),入贅壽昌十都南山(今石屏南山)鄭氏(後仍複姓翁)而徙居。
翁益仍居航川(即航頭),是為航川青山翁祖。益生滿,滿生用、廣、祿、智、信五子。
益長子用、次子廣於北宋真宗朝(約公元1000年左右)同遷往馱山坂居住。此後,用再傳八世(洮十三世)文秀公(字魁武號仍四行二十)家業豐厚,於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自航川遷居大山坂心,另闢為一世之祖;文秀公四世孫昌七公士榮生有四子,三子興十公翁佑字以護(洮十八世),明洪武末年(約公元1400年前)攜四弟翁偉自大山坂遷徙至八都二禹田定居,號善慶堂,宗祠猶存,佑公是為禹田青山翁氏(今上馬翁家)一世始祖;明弘治年間(約公元1500年左右),偉公五世孫影再徙居小溪源,遂為小溪源祖。
益第三子祿,祿長子襄,襄之孫名當時字一傑,洮公八世裔,宋免解進士,生子有四;當時公長子廷臣字國棟,廷臣再傳四世為叔牙(字仲升號宏基行仲一),即洮十三世,由航川游大同硯嶺而西,流連潘村山水,遂於元至正年間(公元1355年左右)自航川徙居,號光裕堂,祠堂遺址猶存,叔牙公是為潘村青山翁氏一世始祖。當時公次子廷義,徙至八都永平鄉管村后庄隱居,廷義再傳五世孫名蒖(字春華號美菴行昌八),入贅長林後童月林公之女,遂遷居白堨,號大華堂,蒖公是為後童青山翁氏一世始祖。而祿之三子平,平之子信厚(翁開,清溪縣尉征方臘遇害)為宋進士,信厚傳三世為應弼,宋理宗朝賜進士官至工部侍郎,應弼生一子名南仲,從五都仁塘分析龍游杜山塢下翁墩世居,疑為今龍游下洪村翁氏為應弼嫡傳也,下洪翁氏祠堂雖失修仍存,但宗譜已失。
洮公次子端朝,世守祖居航川,後嗣失考,疑已無傳。
洮公三子端沛,遷居吟堂,成為吟堂青山翁祖;端沛子文可再遷居考坑溪(今屬大店口),其中文可長子裕芳另遷至龍游西山邊定居,次子裕茂仍居吟堂;而裕茂次子孝本(字定真)始遷龍游石佛鄉,卜居杜陽方澤(澤山),成為杜山前(即今杜山徐村)始遷之祖;孝本再傳六世為千八公,徙居杜山塢,千八公再傳四世(即洮十四世)至朋一(居杜山塢)朋二(居杜山前)同堂兄弟,因朋一公無嗣,遂過繼朋二公之子寶五為子;此後,約元大德間(公元1300年左右),寶五公(即洮十五世)徙建杜陽新宅(今杜山塢)而定居,號詠槐堂,是為杜陽新宅一世始祖。至今杜山前(徐)翁氏宗祠保存完好,已修葺一新,門楣“青山世家”之金匾光彩奪目。
龍游還有三門源青山翁氏一支,因避方臘之亂,自壽昌五都仁堂輾轉龍游一帶,於宋代公元1200年左右,定居於三門垣,號雨金堂,宗祠猶存,始祖為良四公(諱駟字四朋),與珏堂青山翁同祖。
又有清溪(今淳安)八都新山一支,於宋嘉泰間(公元1201-1204年)因老宅人口益旺,於是端禮公後裔三益公,自壽邑徙家於淳安八都長樂鄉新畈千石山定居,號昭德堂,三益公是為新山青山翁氏一世始祖。此後,三益公後裔多有分析它鄉,如希遠公諱尚釗,弱冠及遷,另闢居所於爐山,是為爐山青山翁始祖;又有遷分水四十里唐昭德縣故址丹霞(麻園)的,還有遷分陽琅川(又名合村)的;也有遷處州遂昌者。而淳安三益公後裔中外遷最大分支,是益公十一世孫員、發二公,於洪武紀元戊申歲上(明太祖公元1368年),天災人禍蓄殃迭至,辰孫公之子員與安孫公之子發同徙居於杭屬唐昌(今臨安昌化)十都湖田乾(即沙渚上),號時思堂。越三載,弟發公繼而由唐昌轉徙於湖州孝豐大溪(今屬湖州安吉縣)。由是,員公為青山翁氏昌化派一世始祖,發公為青山翁氏安吉孝豐派一世始祖。
又龍游譜記載,洮公繼娶姜氏,生二子端浩、端洪,析居地不祥。此後又娶沈氏,生一子端漢,一女鸞適沈翰林為室;而沈氏卒後葬興化莆田,疑為洮公幼子端漢長大後移居福建,而其生母隨之供養於莆田,如此福清莆田一帶有翁氏號鹽官郡,或為青山翁之後代。
青山翁氏後裔散居各方者眾多,遍布浙皖贛閩。僅宗譜記載的遠方青山後裔,有自壽邑外遷的洮十一世曾二遷居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十一世孫父子同遷淮南;十一世問孫遷福建汀州;十三世孫時可遷姚江;十四世辛遷居紹興府、奇遷居江山縣、洪遷居建德縣;十五世尚遷居龍邑三十五都湖都橋;又有湘鄉青山翁氏,始遷祖延公,原籍浙江衢州郡龍游縣三十九都郭田,元時遷居湖南湘鄉。麗水松陽縣有梧桐口、五都陽、翁村、裕溪等村翁氏,亦為青山翁洮公淳安新山支系後裔。金華新亭翁氏也是青山翁洮支系後裔。
以上壽昌青山翁派下分支詳明,各支譜載確鑿,然大宗猶江河滔滔,分明可溯,小支恰如涓涓細流,難以遍訪,尚待後繼有能者承續。
謂曰:天下翁氏,同祖同源,青山一派,鹽官流光,始創於唐,肇基壽航,英賢輩出,萬世永昌。
九、扣冰古佛藻光公生父考
翁氏名人中,有一位不比尋常的人,就是圓寂後成佛,至今仍被百姓奉為神靈的扣冰古佛翁藻光。
藻光公,唐武宗會昌四年(西元844)農曆二月初八辰時生,福建建安縣崇安場吳屯鄉人。 據清代翁昭泰著的《扣冰古佛全傳》一書雲:藻光公出家後,“誓以勤修自惕”、“每以入聖為念,夏月不扇常衣褚,衣不為暑酷,冬日不火,常扣堅冰而浴,略無寒色,時人神其行,號曰:扣冰和尚。 “ 藻光公圓寂后被稱為扣冰古佛,又稱闢支(世傳其母夜夢闢支佛,爾後藻光公誕生)古佛、扣冰闢支老佛、扣冰闢支古佛、扣冰藻光古佛等。
閩天成三年(928年),閩王王延鈞聞藻光公盛名,以隆重禮節聘他到福州,“敬事為王師”。 藻光公十二月二日在福州鼓山安然圓寂後,閩王“以酥油香薪化師身,與弟子法雲捧骸骨仍歸瑞岩,施錢十萬,建塔於瑞岩寺院法堂之後,號'瑞應寶塔',以金瓶儲捨利子,並封藻光為妙覺通聖大師。 “ 到了宋代,辟支古佛已被武夷山民間奉為地方保護神,並多次受到朝廷的敕封:宋高宗趙構紹興六年(1136年)五月賜號藻光為”法威大師“;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奉旨加封為「法濟慈濟大師」; 宋孝宗趙眷乾道元年(1165年),又加封為「法威慈濟妙應大師」; 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再加封至「法威慈濟妙應普照大師」; 宋理宗趙昀寶佑元年(1253年)再奉詔加封為「靈感法威慈濟妙應普照大師」。
據有關資料介紹,藻光公被稱為扣冰古佛、辟支佛,成為閩籍享譽最高的古佛(菩薩)神靈,在閩、浙、贛甚至遠至四川等地都有影響。 連峨眉山等佛教聖山至今都還供奉著他的神像。 不僅如此,藻光公對武夷山民俗的影響則更深遠。 自唐代以來,「每歲仲春,邦人迎(藻光公)入邑」。。 為此還要建道場、香齋,並選100名壯漢輪流接送。 屆期萬眾雲集,甚至福州、浙江、江西等地信徒都結伴而至,香花燈燭,頂禮膜拜,極其誠敬。 後發展至村坊、市鎮,不分遠近輪流迎請神佛恭奉,仲冬方可迎回瑞岩寺,可見迎神風俗之盛。 城關則舉行蠟燭會,二月初六在西門南日期:設燭輪,初九舉行祭社,陳設極豐盛。 蠟燭會還有「搶佛」之風,村坊青年以杠請古佛為榮。 一年一度的蠟燭會,長盛不衰,是古代武夷山一年中最為熱鬧、最有影響的鄉社盛會。
但是,藻光公之父是誰? 這才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可能有的宗親手中的族譜有記載,筆者因缺乏資料,只能做一些猜測,不知正確與否? 是否與族譜相符? 請宗親們指正。
可能宗親們都看過《簪缨世家 聲名遠播——翁承讚家族三十七進士一狀元考略》(以下簡稱《簪》文)這篇文章。 該文提到“翁藻光是翁巨隅的孫子”,但卻忌言是誰的兒子。 這看起來很不正常,其實是作者在犯困,原因就出在該文所使用的資料有問題。
《簪》文講,“翁巨隅生有三子:長子翁承讚,次子翁承裕,三子翁承檢。 “問題就出在三子翁承檢上。
根據《翁氏族譜》記載,巨隅公的三子是翁承穎,雖然《簪》文也提到保存在福清市新厝鎮漆林村的“清乾隆年間《重建谏議祠碑》、《六桂·翁氏族譜》皆作'翁承穎',字襲明(一作'承明')。 “但該文作者卻因看到承讚公的那首《喜弟承檢登科》詩,就武斷地將承檢公當作巨隅公的三子。
其實,承檢公是嗣昌公的次子,乾度公的叔父,承讚公的堂弟。 堂弟簡稱弟,這本沒什麼可奇怪的,但《簪》文卻因此產生誤解,亂點起鴛鴦譜來,該文作者犯困也正源於此。
藻光公是巨隅公的孫子,巨隅公有三子,但哪位是藻光公的父親呢? 族譜有載,巨隅公的長子承讚公生四子玄度、弘度、貞度、昭度; 次子承裕公生二子正度、可度。 都沒有藻光公。 那麼就只能是巨隅公的三子,《簪》文把承檢公當作巨隅公的三子,但族譜卻載明承檢公無嗣。 《簪》文作者碰了壁,只好含糊其詞地寫了一句“翁藻光是翁巨隅的孫子”搪塞過去。
由於筆者缺乏資料,只知道巨隅公的三子是承讚、承裕、承穎公。 承穎公,官至節度使推官,有無子嗣,卻無記載。
族譜沒載,但《古佛全傳》一書卻有如是說法:藻光公是唐末河西節度使翁承欽之子。 (承欽公)“剛果有為,才華練達,中年難於子嗣,棄職歸家,廣布善根,多行方便......活人億萬,頌聲載道。 一夕,夢老比丘,面如滿月,風神炯然,荷錫持缽,請求歇宿。 傍有侍者對文敬公曰:'此即闢支古佛也! '已而母孟宜人遂有娠。 ”
由此可見,藻光公的父親是翁承欽,字文敬,官至河西節度使; 母親為孟氏。 但巨隅公的三子中並無翁承欽。 而根據族譜記載,官至河西節度使的是巨隅公的三弟、承欽公的三叔父郜公(初名柔正,字季長)。 據史載,唐乾寧四年(西元897年),河西(有作西河)節度使郜公以事新朝為恥,遂與東昌刺史蔡爐、將軍劉翱(蔡妹夫),率領五十三姓入閩。
承欽公,是否是族譜中的承穎公呢? 因沒有直接的證據,筆者也不敢武斷地下結論。 後來,筆者在《地理環境與古佛世家》一文中找到依據:“翁闢支他出生於唐武宗會昌四年(西元844),農曆二月初八辰時,他生於香門第名宦家中,其祖父翁巨隅,曾任榮王府咨議參軍,父親翁承欽,曾任保西節度使推官,母親孟氏為宜人,叔父翁承讚,五代時曾為議大夫,二叔翁承裕,仕至禮部郎中,家境豪富,譽滿京城。 ”
雖然這段話仍有可商榷的地方,如稱承讚公是藻光公的叔父,承裕公是藻光公的二叔父。 如是,巨隅公的三子的順序就要倒過來了:承欽、承裕、承讚。 顯然有誤。 但該文卻提及承欽公曾任保西節度使推官,而不是《古佛全傳》說的河西節度使(估計《古佛全傳》把承欽公與郜公混為一談),而族譜所載的承穎公正是官至節度使推官,兩者對得上號了。 由此可以下結論:《古佛全傳》里的承欽公就是族譜里的承穎公,藻光公的父親就是巨隅公的三子承穎(承欽)公。
《地理環境與古佛世家》一文還提到:(藻光公)“十三歲那年即向父親提出要求,要出家去當和尚,父母唯一生他一個兒子,愛如掌上明珠。 “這句話又幫我們解開了另一個謎:族譜里承穎(或叫承欽)公為何沒有註明有無子嗣(可能有的宗親手頭的族譜有)? 筆者據此猜測,藻光公是承穎公的獨子,既然成佛了,甚至成後人供奉的神靈,就不好再列入。 而承穎公又確生有一子,又不能寫無嗣,於是乾脆不寫。
最後還要糾正一個問題,不少文章誤將藻光公當作六桂始祖乾度公,如《地理環境與古佛世家》雲:“闢支古佛,俗姓翁名乾度”。 《武夷高僧鼓山圓寂》雲:「俗名翁乾度,法號藻光。 “甚至連藻光公的家鄉武夷山市檔案局網在介紹武夷名人《翁藻光》一文中,也說:”翁藻光(844——928年),為翁乾度法號。 “以訛傳訛,把兩個堂兄弟混為一人了。
夫人生由於父母,閱世相繼而有祖父母以為之先。 知有父母而不知歷代之祖父母,豈足以言知哉? 知而不誌之則遺忘,不免猶無知也。 譜也者,誌之具也。 凡先人行次,或昭或穆,子孫可以為序; 行事或隱或顯,子孫可以為由。 此而孝悌之風生,禮讓之俗作,皆譜之以為據,其關係豈細故哉?
吾翁氏之譜誌於前者可稽,自始祖弘楚國左丞起於梁之原城,傳於鞠為二十七世祖,傳軒為三十四世祖。 遷官於閩者軒也。 遷莆田竹嘯莊者何也。 何子則,則子嗣昌、巨隅、郜、鄺、鄻。
巨隅遷於本縣漆林,為漆林始祖。 歷七傳至若美公遷瑟江,為瑟江始祖。 自是以來,一傳於象,再傳於懋,三傳於仕楷,繼述相仍,憑藉先聲,守而不失,舊譜所載宜其然乎? 然水以源深而流長,木以根深而暢茂。 曰通、曰進、曰逵、曰奇、曰寄,皆仕楷之子。 開創之餘,身後有人矣。 歷唐、而宋、而元、而明,時久而支分漸盛,兄弟同氣聚而為居者一,析而為戶者三:曰南、曰北、曰中,乃其戶之名也。 戶既有三,則里胥軍役亦以三而分之。 雖然戶之不一,而親親之情,歲時伏臘往來相聚,吉則相慶,兇則吊之。 男子婚娶各求氣類,而不苟於貪饕,一以邑之世家為擇賢之地,其課子孫則鹹有師儒以董學政,使不陷於愚,其給使令則有傭僕之丁資之出入,此吾瑟江翁氏家法相傳,守而不失,永無忝於漆林之傳也。 是皆由譜牒之修於宋,紹於元,重修於道明伯理之祖,故人人尚廉恥,知禮教而敬讓有如是焉。
團居既之,支派尚存,有析居於縣中小橋,有析居於龍江長厚,有析居於福州洪塘者,皆今成化、弘治、正德間之初分也。 雖遠近相懸,溯源窮流,一篤於親愛,亦曷相遺哉!
觀世人易視族譜以為虛文無裨,甘於散逸而不恤,無他,忌者怠於修,恥以富與貧者等; 昧者怠於修,不能以愚與賢者等。 故昭穆不明,尊卑無序,甚至或以眾暴寡,以富欺貧,以強淩弱,至於戚戚懿親視為途人,一膜之外,便為胡越,由無譜故也。 此世人之通病也。
天興憫世之病,而竊恐蹈之者,不揣固陋,乃仍以吾翁氏舊譜增修之,錄其端而掇其末,采以族論,參以家傳,昭穆行次,一一備書,是皆瑟江之派漆林之裔也。 顧吾瑟江之翁皆宗於少府監巨隅公; 竹嘯、馬欄、塗洋、朱紫坊、清江翁,皆宗於長史嗣昌公; 文賦里高景翁宗於工部尚書郜公; 長樂稠巷、蚶墩翁宗於仁亮公; 江陰玉嶼翁宗於若淵公; 潮州之唐步翁宗於景倩公,其流派相通。 其建州之崇安、丹山,潤州之丹陽,則以僖、傳、信為宗,皆始祖何之弟也。 若寧波、浦城、龍岩,福之福寧、雙源、福州,舊譜所載,宜有根據,不為扳援。 故譜一觀如繩貫珠、玉在盤,昭昭可考,於今難悉載矣,故不得與瑟江之譜並致詳焉。
嗚呼! 古者諸侯世國,卿大夫世家,死者有廟,生者有宗,以相次也,是以歷百世而不能忘。 賢人君子尊祖敬宗者,能體悉此意,存譜以示子孫,則人倫明於上,族屬親於下矣。 苟譜俱存,不能追念祖德,所行與譜違,若盲者視、聾者聽,茫然不知所謂,此非譜之昝也,人也。
是為序。
明正德十五年庚辰陽月,水部員外郎十七世孫邑庠生天興頓首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