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翁氏源流
七十 代 翁點,生三子 尚志、尚簡、尚德。為翁氏的泉州開基之祖。
七十一代 翁尚簡,生三子 健 連 捷。受封為 太師左丞相,後代稱 太師公。
七十二代 翁健,生一子 明。
七十三代 翁明,生二子 安卿 宸卿。
七十四代 翁安卿,生三子 勝 騰 淼。
七十五代 翁勝,生四子 慶長、慶保、慶祐、慶住。
七十六代 翁慶長,生二子 京瑤、昭瑤。
翁慶祐,生一子 伯祥。
七十七代 翁昭瑤,生一子 糞。
翁伯祥,生三子 德輔、德奴、德治(治齋) 。
七十八代 翁糞 同安開基祖(以金門金寧鄉盤山為代表) 。
七十八代 翁德治(治齋) 安溪開基祖 (以嘉義義竹為代表)
。
自翁處易以下,安溪派翁氏的傳世情形是這樣的:第六十七代的翁授,是翁處易的次子﹔六十八代是翁俛﹔六十九代是翁正臣﹔七十代的翁點,于宋孝宗幹道二年(西元一一六六年)進士及第,由於遊慕泉州的風景文物,便從居泉州的南陽花橘,成為翁氏的泉州開基之祖。
翁點之子,七十一代的翁尚簡,成就很大,是宋朝的太師左丞相,他的住宅和墓園,都在南安的措口,七十二代是翁尚筋的長子翁健,七十三代的翁明,由於元兵之亂,避居海濱﹔七十四代的翁安卿 ﹔住在桐城﹔七十五代的翁勝(成祖),居於南邑的金圭﹔其後,七十六代翁慶佑,和七十七代的翁伯祥,一直都住在南安的金圭,所以後來翁伯祥之子,七十八代的翁治廉,雖然遷居安溪縣的科榜鄉,成為臺灣安溪派翁氏的一世祖,但是,其子孫之中,也有迄今仍以「金圭」為地號的。
臺灣安溪派翁氏的一世祖,是七十八代的翁治齋。跟翁治齋同輩的堂兄弟翁糞,則是今天祖籍福建同安的臺灣翁姓所奉的一世祖:翁糞的父親翁昭瑤,翁昭瑤之父翁慶長,跟翁治齋的祖父翁慶佑,是親兄弟。換言之,今天臺灣的翁姓省籍人士,不論祖籍是安溪,還是同安,他們的血統是極為接近的。
不僅安溪和同安的翁姓是一家人,就連廣東潮州的翁姓,也是大家同一血緣──安溪和同安的翁姓開基祖翁治齋和翁昭瑤,都是莆田開基祖翁何的十七世裔孫。而根據廣東潮州翁氏族門類記載,他們的遷粵始祖,是翁何的第十一世裔孫。
此可見,臺灣的翁姓,不管是客家,還是河洛,實際上都是同源所出的兄弟姐妹。
江蘇常熟的翁姓,也跟閩、粵、及臺灣的翁姓,誼屬同一血脈的兄弟,這份想密的關係,一項翁氏的「常熟派譜序」裡面,便記述得清清楚楚:
「……由弘皆下二十七世孫即鞠公,官泉州刺史,避石勤之亂,始由原城渡江,居浙江之西今、錢塘、仁和、海監、余姚、、慈溪、永嘉,諸翁姓皆其裔也。鞠之七世孫軒,仕唐之朝議大夫,始遷閩居漳浦,其諸子孫多散居莆田、建陽、福濟、崇安、長樂之間,皆以朝清為閩之始祖。
朝清之六世孫處厚,宋建隆元年登進士第,官禮部尚書,閩俗所傳六桂之一也。厚生綏,綏生殿中承塤,塤生景文,元豐五年登黃裳榜,授常州撫尉,因居姑蘇平江,為我吳郡之始祖。……」
臺灣的翁姓,跟大陸其它各地的翁姓,的的確確都是不分彼此的自家人。
(一)、晉江翁氏
晉江翁氏,率以名宦翁點為來泉開基祖。 翁點,字沂伯,處易四世孫,原居莆田,徙居泉州花橋亭。 登宋乾道二年進士,官授江東提刑,為官政簡刑清。 行役法時,有民訴不便者,點輒上書論止之。 開禧初,有旨召赴行在(杭州),被奸臣韓侂胄黨劾止,翁點上章自辯,遂遭韓侂胄罷斥,送廣東新州安置,卒於貶所。 葬南安二都新塘村陳山,人稱「麒麟墓」。 點生四子:尚志、尚簡、康叟、日強。 尚志字日就,寶慶二年進士,後居莆陽。 康叟字日新,其後裔徙居金門。 日強先居破澗,後子孫徙安溪湖裡。
晉江翁氏之祖即翁點次子尚簡,後代稱“太師公”,住居南安黑峰,葬於廿三都蚋口鄉西南原林府山。 《翁氏族譜》記:“吾祖在武榮獵口居住,斷碑水際,題雲'宋太師左丞相尚簡公神道',宋字波畫附於碑......翁公之太師不見史,或雲暨以宋季輸家助天子,寵以崇階而不終。 “又雲:”先世荷宋室之厚意,一家沐朝廷之殊恩,丁宋季而幼主輦停於此,罄家之輸以助天子。 故朝廷格外相加而寵班甚殷,此太師左丞相所由稱也。 “認為翁尚簡當南宋末年宋幼主南逃時傾家相助,故得破例受封為”太師左丞相“。
翁尚簡生有九子,“后被元兵所扼,子孫逃避散處四方”:長郎處廣東潮州; 二郎處銀同; 三郎處安溪; 四郎處崇陽; 五郎仍住蚋口; 六郎處大浯塘; 七郎處英墩; 八郎處英湖(龍湖英厝); 九郎處浯洲(金門)。 一說是:大郎、次郎逃住粵東; 三郎逃往安溪,後傳裔分佈德化、永春; 四郎、五郎亂后復歸獵口; 六郎因其父在世時與晉江塘里(大浯塘)吳肖卿素為知己,締有婚約,遂贅於吳家; 七郎則就近居英墩前堡; 八郎名康,避地龍湖東坑(后稱翁厝、英厝); 九郎逃往浯洲(金門)。 即今晉江翁氏主要居住於大浯塘(2800餘人)、英墩前堡(1000餘人)、龍湖英厝(1000餘人)。 此外,還有部分居住於深滬、杏坑、福全等地。 移民往臺灣、海外者也不在少數。
晉江翁氏自十八世起統一編有字行:「孝悌忠信,溫良恭讓,德禮乃立,修身齊家,治國臨民,光於朝廷。 “還有謚行:”義丕基永,源澤長存,孫謀詒燕,以裕後昆,克紹先烈,受福無垠。 “
大浯塘、英墩、英厝翁氏各自建有祠堂,以奉祖先。 在翁氏傳裔較多的大浯塘村中,除了祠堂而外,還有各房份的祖厝,也是祀祖之處。 其中有一座建於明代有500多年歷史的祖厝叫糖厝房,裡面奉祀著翁氏開泉始祖翁點和大浯塘一世祖六郎公的神位。
糖厝房坐落於正在翻建的翁氏祠堂前面,坐北朝南,為三開間二落帶雙護厝硬山頂古式大厝,磚木石構建,外觀簡樸,風格古老。 屋頂中脊比清代建築低,雙頭的燕尾也較短而平緩。 面牆和邊牆悉以紅磚砌就,大小不一的雜石砌成牆裙. 單塌壽,深度不上1米,中開雙扇大門,門路沒有任何裝飾。 門前二級台階。 階下場地寬闊。 四周建有圍牆,大門週邊牆用糖水灰築就,其餘部分磚石混砌。 門埕西側留有一門,並建有門亭。 第二進大廳近年已經重修,廳口石柱刻有聯對:「訓似春風蘭桂秀; 璋同圓月業源長。 “這是一幅以”訓璋“為題的冠頭聯,訓璋是開基大浯塘的翁六郎五世孫、糖厝房先祖。 在大廳內神龕中整齊地排列著一排排神主,其中有兩尊高達40釐米,比其他神主高出一頭,而且讓香火薰得黝黑的是“賜進士出身江東提刑點公”和“顯祖六郎公”的神主。 據說這兩尊神主置於糖厝房已經有些年代了。 2006年大浯塘翁氏祠堂正在落架重修,估計祠堂修好,這兩尊神主會移靈於祠堂中。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陸續有金門、臺灣的大浯塘族親前來大浯塘尋根。 據瞭解,翁氏在金門有4000餘人,是翁點第三子康叟及次子尚簡之九郎的傳裔。 在臺灣的翁氏也不少,居臺灣百家姓第49位。 但支派較多,居住也比較分散。 有從廣東潮州遷往的,有從浙江平陽遷往的,有從福建安溪、同安、晉江遷往的。 據歷史記載,最早遷台的當屬明末清初隨鄭成功渡臺的前衛鎮將領翁升,繼而有隨鄭經往台任承天府尹的翁天佑。 到清代,更有大批閩粵百姓往台墾拓,其中有不少翁氏族人。 如安溪翁氏就在嘉義縣義竹鄉建立了3個與家鄉地名相同的村莊:科榜、嶺頂、塔美內。 遷台翁氏很多帶去族譜,沿用家族的字輩。 如晉江遷台的翁氏就沿用“際應世元,孝悌忠信,溫良恭讓......” 的字行。 臺灣的臺北、高雄、新竹、苗栗、桃同、台中、彰化、嘉義、台南、台東、宜蘭、花蓮、金門都有六桂堂宗親會組織,多有翁氏參加。 台南六桂堂宗親會副理事長翁瑞昌律師、金門六桂堂宗親會總幹事翁文獻、金門縣金寧鄉盤山村村長翁炳炎等翁氏族親已經先後多次來大浯塘謁祖探親。 2002年7月,大浯塘翁氏還迎接了前來認宗拜祖的日本關島議員翁平科,他的祖輩也是從這裡出去的。
(二)、 遷移
南安翁姓渡台翁點6代孫翁勝(成祖) 徙居南安金圭,分居南安象運,即今翔雲鎮400多人,蕉嶺英都坪山村400多人,後裔翁添理于道光年間入墾臺北縣。《翔雲科阪翁氏族譜》昭穆:國伯奇傑世,可賢良文章.溯源通鴻傑,榮華朱紫昌,字輩行詩:基鈴波樽炯,坦銘濟檀煙.型鑾清桂燭,均錫淑杜蜒.每句各字旁都含木水土火金五行,很有特色。
同安翁姓渡台翁點居 數傳至慶長、慶保遷居永春。
慶佑其孫治齋居安溪,慶長孫徙居同安,後裔翁傳盛、翁近于雍正年間,翁魁于道光年間,先後徙居臺灣義竹。
惠安翁姓渡台惠安翁姓700多人,主要分佈在輞川、黃塘和城關。
翁點裔孫翁明、翁安卿先後由 遷居泉州花橋亭,後裔有遷居惠安驛阪夏林村(今屬泉港區),傳今300多人.其裔孫翁見泉攜妻程氏于明天啟年間開基惠安輞川鎮許厝村趙爐,生四子.長子留居趙爐中廳,子二,分居下厝和後厝。
另有一支移居鄰近惠安後柄,其祖厝有歷代公媽牌,中掛六桂堂主翁乾度巨幅像,兩自然村翁姓傳今在村300多人,趙爐翁氏宗祠始建於明火焚,2006年重建,三間兩進中有天井,大門聯曰:“和衷處事寬心地,禮讓為人舒楚天”中堂匾“六桂聯芳”,聯曰:“躬耕良田桂園茂,飽覽詩書文苑馨.”下廳聯曰:“子孝孫賢世澤長,宗功祖德流芳遠.”兩自然村翁姓外遷泉州、廈門轉港臺多人。
福建泉州市豐澤區津頭埔是泉州六桂堂翁氏族人主要聚居地,此外,在南門廠口一帶漁業新村(即今聚寶新城)亦有翁姓族人聚居,俗稱“網仔船翁”。原先多以捕魚為生。與津頭埔是同根一脈。六桂翁氏宗祠原設于南鼓樓附近“同文齋印書館”(解放初期為“泉山書館”)內。因年代變遷之故,宗祠已不復存。
(三)、 福建泉州晉江市英林鎮大浯塘翁氏
晉江翁氏之祖即翁點次子尚簡,後代稱“太師公”,住居南安黑峰,葬於廿三都蚋口鄉西南原林府山。 《翁氏族譜》記:“吾祖在武榮獵口居住,斷碑水際,題雲'宋太師左丞相尚簡公神道',宋字波畫附於碑...... 翁公之太師不見史,或雲暨以宋季輸家助天子,寵以崇階而不終。 “又雲:”先世荷宋室之厚意,一家沐朝廷之殊恩,丁宋季而幼主輦停於此,罄家之輸以助天子。 故朝廷格外相加而寵班甚殷,此太師左丞相所由稱也。 “認為翁尚簡當南宋末年宋幼主南逃時傾家相助,故得破例受封為”太師左丞相“。
翁尚簡生有九子,「后被元兵所扼,子孫逃避散處四方」:長郎處廣東潮州; 二郎處銀同; 三郎處安溪; 四郎處崇陽; 五郎仍住蚋口; 六郎處大浯塘; 七郎處英墩; 八郎處英湖(龍湖英厝); 九郎處浯洲(金門)。 一說是:大郎、次郎逃住粵東; 三郎逃往安溪,後傳裔分佈德化、永春; 四郎、五郎亂后復歸獵口; 六郎因其父在世時與晉江塘里(大浯塘)吳肖卿素為知己,締有婚約,遂贅於吳家; 七郎則就近居英墩前堡; 八郎名康,避地龍湖東坑(后稱翁厝、英厝); 九郎逃往浯洲(金門)。 即今晉江翁氏主要居住於大浯塘(2800餘人)、英墩前堡(1000餘人)、龍湖英厝(1000餘人)。 此外,還有部分居住於深滬、杏坑、福全等地。 移民往臺灣、海外者也不在少數。
(四)、 大浯塘翁氏祖厝
大浯塘、英墩、英厝翁氏各自建有祠堂,以奉祖先。 在翁氏傳裔較多的大浯塘村中,除了祠堂而外,還有各房份的祖厝,也是祀祖之處。 其中有一座建於明代有500多年歷史的祖厝叫糖厝房,裡面奉祀著翁氏開泉始祖翁點和大浯塘一世祖六郎公的神位。
糖厝房坐落於正在翻建的翁氏祠堂前面,坐北朝南,為三開間二落帶雙護厝硬山頂古式大厝,磚木石構建,外觀簡樸,風格古老。 屋頂中脊比清代建築低,雙頭的燕尾也較短而平緩。 面牆和邊牆悉以紅磚砌就,大小不一的雜石砌成牆裙. 單塌壽,深度不上1米,中開雙扇大門,門路沒有任何裝飾。 門前二級台階。 階下場地寬闊。 四周建有圍牆,大門週邊牆用糖水灰築就,其餘部分磚石混砌。 門埕西側留有一門,並建有門亭。 第二進大廳近年已經重修,廳口石柱刻有聯對:“訓似春風蘭桂秀; 璋同圓月業源長。 “這是一幅以”訓璋“為題的冠頭聯,訓璋是開基大浯塘的翁六郎五世孫、糖厝房先祖。 在大廳內神龕中整齊地排列著一排排神主,其中有兩尊高達40釐米,比其他神主高出一頭,而且讓香火薰得黝黑的是“賜進士出身江東提刑點公”和“顯祖六郎公”的神主。 據說這兩尊神主置於糖厝房已經有些年代了。 2006年大浯塘翁氏祠堂正在落架重修,估計祠堂修好,這兩尊神主會移靈於祠堂中。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陸續有金門、臺灣的大浯塘族親前來大浯塘尋根。 據瞭解,翁氏在金門有4000餘人,是翁點第三子康叟及次子尚簡之九郎的傳裔。 在臺灣的翁氏也不少,居臺灣百家姓第49位。 但支派較多,居住也比較分散。 有從廣東潮州遷往的,有從浙江平陽遷往的,有從福建安溪、同安、晉江遷往的。 據歷史記載,最早遷台的當屬明末清初隨鄭成功渡臺的前衛鎮將領翁升,繼而有隨鄭經往台任承天府尹的翁天佑。 到清代,更有大批閩粵百姓往台墾拓,其中有不少翁氏族人。 如安溪翁氏就在嘉義縣義竹鄉建立了3個與家鄉地名相同的村莊:科榜、嶺頂、塔美內。 遷台翁氏很多帶去族譜,沿用家族的字輩。 如晉江遷台的翁氏就沿用“際應世元,孝悌忠信,溫良恭讓......” 的字行。 臺灣的臺北、高雄、新竹、苗栗、桃同、台中、彰化、嘉義、台南、台東、宜蘭、花蓮、金門都有六桂堂宗親會組織,多有翁氏參加。 台南六桂堂宗親會副理事長翁瑞昌律師、金門六桂堂宗親會總幹事翁文獻、金門縣金寧鄉盤山村村長翁炳炎等翁氏族親已經先後多次來大浯塘謁祖探親。 2002年7月,大浯塘翁氏還迎接了前來認宗拜祖的日本關島議員翁平科,他的祖輩也是從這裡出去的。
晉江翁氏自十八世起統一編有字行:「孝悌忠信,溫良恭讓,德禮乃立,修身齊家,治國臨民,光於朝廷。 “還有謚行:”義丕基永,源澤長存,孫謀詒燕,以裕後昆,克紹先烈,受福無垠。 ”
一、源流
翁姓自周昭王之庶子食採,翁山夫人觀白虹而孕,生子兩手握拳不開,昭王命以水沃,其手 即開,左手有“公”字,右手有“羽”字,昭王奇之曰,此神胎也,公合於羽為翁字,遂賜 姓為翁姓。 戰國時代,翁姓二十七世孫,官楚國左丞相。 天敦之亂期間,翁姓三十三世孫入閩居住。 西 元627年移居莆田竹嘯莊。 天祿年間,西元941年,翁姓世孫乾度官居郎中,生六子,俱登進 士(帝封六桂)后因世亂,六兄弟被迫化姓逃難,分別化為洪、江、翁、方、龔、汪。 翁姓屬 原姓。 宋建隆元年,翁姓世孫南遊泉州,慕泉州之風景,文物優美,定居泉州。 元末宣德年間,移 居安溪依仁里。
西元1565年,從安溪依仁裡分居一部分到南安象運(今翔雲)蕉嶺、南安英都坪山村,至今四 百余年。 翔雲椒嶺有436人,坪山村有400多人。
二、族譜
翔雲鎮椒嶺村科坂翁姓族譜現存一本,三次重修,1931年最後一次續修。 從一世祖記載至十 八世,十四世兩房搬往臺灣居住(占當時人口的1/2)。 現有人口400多人,有學子成材定居在 泉州、福州、南京等地,有移民到泰寧縣,解放后大專以上學歷21人。 翁姓族人原來以手工 業為主,現外出經商和在家種制茶為主
福建福鼎市點頭鎮大坪村翁氏:開闢茶鄉新天地【氏族概況】
點頭鎮大坪村翁姓始祖大招、大榮,於明永樂二年(1404),從老家浙江余姚遷徙福寧地,即今大坪,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傳22世,320多丁,代有賢士振興家風。翁氏宗祠始建于明初,重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1948年重修,木質磚瓦結構,正寢五間。大坪離市區西南16公里,距集鎮4公里。
大坪歷史沿革悠久,明萬曆《福寧州志》載“大平”,清嘉慶《福鼎縣誌•屯所》中載為“太平”。全村轄馬冠、玉瑤崗、九籮崗10個自然村,521戶1996人,經濟收入以種植茶葉和扡插國優茶樹良種苗木為主。茶園面積6121畝,先後列為福鼎市重點扶貧開發、“美麗鄉村”、寧德市茶旅結合旅遊線路建設。
大坪族姓人文繁昌,最早遷播此地的是鹽官郡翁姓,始祖大招、大榮二公隨明太祖朱元璋征討宇內,後出鎮閩疆,翁大招官千戶,翁大榮職授參謀,親歷“靖難之役”後,遂於永樂二年(1404年)棄官歸隱,從老家浙江余姚遷徙福寧地,即今大坪屯種,至今已有600多年。
屯所在明代卻是必備的建置,福鼎共十八屯,其中包括太平屯,即大坪屯。福甯屯由建甯、福甯二衛撥軍屯種,官兵及後裔長期從事農業生產,並娶妻生子,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到了清前中期,屯兵漸成土著,變成民戶。
但福鼎翁姓一族秉承“常思克己以存仁心”“互相恭敬,無乃炎涼”的祖訓,世代耕農,詩書傳家,到了清中後期,家業逐漸昌盛。
大坪山岡四合,一水映帶,風光秀美,第十四世翁瓚臣(1801—1881年)留下《攀龍十景詩》,共兩組二十首,至今膾炙人口,姑錄二首,以見一斑。
《前案鋪青》:“得氣何妨水有無,明堂廣大案橫鋪。茂林一片連山秀,草色青青入畫圖。”《後屏列翠》:“層巒疊疊兩三重,羅列如屏積翠濃。勢自紆徐騰普照,後來居上白雲封。”
大坪現保留有翁姓古民居4座,木質二層明樓結構,均始建於清中後期,為翁姓高祖書庵公手上所建。
據清翁瓚臣《鼻祖肇遷暨高祖移民記》,九世書庵公由舊居地園坪遷移到大坪,在新址騎龍岡的中心地帶“觀其流泉分八字於左右,乃建堂構而居之”,並命名“攀龍”。隨後人丁發祥,家道逐漸興旺。
大厝風水好,翁瓚臣《龍背倒騎》詩為證:“畢竟吾廬即禹門,飛來神物大淵源。坐看面面風雲散,盡好峰巒是子孫。”
大坪翁氏宗祠始建于明初,重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1948年重修,位於大坪騎龍崗下中央,坐東朝西,磚木結構,正廳面闊五間,左右兩軒,前置大廳,四面砌圍牆。
每年農曆三月三、七月十五均舉行祭祀。舊址建築目前辟為大坪歷史文化展示館,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1948年,泰順張華香先生來到大坪,撰《翁氏宗祠記》,敘錄詳盡。
翁姓傳承傳統耕讀文化,代有賢士湧現。第十世翁兆綬(1647—1727年),為人慷慨好義,播荒壟畝,置辦田產。經濟富裕以後,每遇荒年,或減租,或賑濟,行仁愛之舉,當時福甯知府曾授“一鄉耆望”、“松青桂馥”等匾額,給以嘉譽。
傳至第十一世翁文凱(1718—1752年),為國子監生,其次子維霖、三子維銓、五子聯標為太學生、歲進士,顯赫一方。
承古訓,勤耕作,志書香,大坪翁姓人才輩出,翁揚安是其中佼佼者,他就學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回來從事監察工作,為地方作出了貢獻。
點頭大坪為低丘陵地貌,四季明顯,雨量充沛,是重要的茶產區,茶產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翁瓚臣有《春晴茶市》二首,描寫了此間山鄉茶葉盛產的景象,茶市熱鬧的風貌。
其一:“漫道村居境異廛,採茶兒女各爭先。新芽帶露盈筐滿,每鬧晴和近午天。”
其二:“春晴日日客如梭,卷市風來笑語多。兒女滿筐饒雀舌,並肩齊唱采菱歌。”
據記載,白茶創制于清嘉慶初年,咸豐、光緒年間開始產制白毫銀針,民國時期達到鼎盛。《福鼎鄉土志》曾記載點頭山區村落“多植茶,穀雨一過,人行路中,茗香撲鼻。”表明自古至今,大坪種茶延綿不斷。
茶鄉大坪傳統工藝深厚,福鼎白茶製作技藝是創制白茶的中心工序,也是茶芽原料到製作成品的關鍵技術環節,且傳承久遠,技術製作工序流程呈流水線形式進行,初制原理和工藝規程主要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具有自然、科學、優質特徵。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大坪就狠抓茶葉發展,那時村依靠集體力量,戰天鬥地,鏟平了三個山頭,集體栽茶四萬二千多株。大隊還辦起一個茶場,大量培育茶苗,不僅供應本縣本省,還支援外縣外省。現在,大坪抓住歷史機遇,做大做強茶文章,引進省級龍頭企業福建省天豐源茶產業有限公司的“六妙白茶莊園”入駐村裡,帶動茶農發展。
四、 福建龍岩上杭縣翁氏源流
翁氏族譜我手上僅有新譜,也就是《翁氏五修譜》,當時我還協助翁姓宗親修好五修譜,而三修、四修族譜還存于上杭才溪的逕美村,曾和翁姓宗長協商藉以複印,但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答覆,非常遺憾,據我所知翁姓在客家地區分佈是從福建開始的,廣東和江西翁姓是從上杭遷出的。現將翁姓的有關資料上傳供翁姓宗親參考,也希望翁姓宗親提供有關外遷翁姓的材料。
《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都說:“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據此可知:翁氏源出姬姓,是西周王族的後裔,得姓始祖就是周昭王的兒子,距今已經三千多年了。福建上杭《翁氏族譜》雲:“翁氏始祖宏,周昭王庶子也,食采翁山,因以為氏。生子輦,輦生存,存生耽,俱為王朝卿士。自是蕃衍于梁之原城,至27世祖鞠,因遭東晉石勒之亂,渡江而居於浙,遂為錢塘望族。29世祖琳,複徙潤州丹陽”。《龍岩翁氏族譜》載:“宏33世孫禧汝,唐時官蘇州刺史,生子軒,唐賜甲榜進士,仕唐德宗為朝議大夫,出守建州,有大勳,賜邑京兆,翁之得名京兆始此。後遷官入閩,為福州刺吏,因樂東南山水之秀,遂定居閩之莆田竹嘯莊(即今北高鎮竹莊村),為入閩始祖”。
過去二、三千年來,一直是一脈相傳的翁氏,到了清代,加入了新的血液,那就是蒙古鑲旗人卓蒙古特氏的改姓為翁,其最顯著的代表人物就是跟順治入關的大將翁愛。
翁氏入閩始祖軒公生四子:長名何居莆田、次名僖居崇安、三名傳居建州、四名信居潤州丹陽。翁何,官居檢校散騎常侍,亦生四子:長子曰則,為崇安祖;次子曰剛,為江甯祖;三子曰利,為鎮江祖;四子曰劉,即諫議大夫翁雲庵,由福州沙合徙居新羅苦草鎮(即今龍岩市新羅區),是為岩族第一代。《上杭翁氏族譜·源流序》載:“何公四子均有功名,俱顯宦,則公官司直郎,三傳而生處厚兄弟六人,俱成進士,世稱‘六桂開芳’。有朱紫坊,其後分徙不一:若竹嘯、若塗洋、若高景,皆則公支派也”。
翁劉為“諫議大夫”,其子巨隅任“滎陽參軍”,生子三:承贊、承裕、承穎。承贊是唐昭宗乾寧三年(896)丙辰歲登崔諤榜,唱名探花,複擢宏祠官鹽鐵使,同平章事,朝議大夫,有《槐記詩集》傳世。承裕官至兵部尚書,承穎官侍郎,其後裔居福清漆林。承贊生四子:元度、中度、貞度、昭度。元度官大理司評事,生堅固,堅固生大祉、大邦。大祉號谷村先生,知衢州路事,四傳而生存寓,官中書。再傳而生崇智,任典史,生善夫。善夫生四子:至元、至雝、至安、至善。至元官按察使司檢事,仍居龍岩。至雝官庶子春坊,居龍溪裡。因避亂入廬溪居厚壟。雝生三子,次子千二郎又生三子:漢、興、賞。兄弟同徙汀州之長汀,旋各移居一方:翁漢遷控頭,即今上杭南陽射山橋頭,翁賞再傳至福富兄弟,尋徙上杭之才溪,閱四世而傳文盛、文玉、文永、文開、文翼、文貴等,更遷于江右之泰和(即今江西泰和縣)。翁興則于明朝中期,由汀州射山橋樟樹坑(今上杭南陽射山),遷至上杭紫金山腳下嫩坑逕美,即今舊縣鄉逕美村,迄今四百多年,繁衍了20代,四百多人。此外,長汀四都仁龍公一脈二、三十人,武平中山一百多人,龍岩、永定更多,近年來有所聯繫。
翁姓始祖宏,起于梁之原城,綿延於京兆,興旺於錢塘,遂以錢塘為郡望(上杭屬京兆郡),堂號是“六桂堂”。
上杭翁氏祖祠為“明德堂”,座落於逕美村中,占地2000多平方米,雄偉壯觀;大門外有子孫塘,塘中央有天然香爐石,祠堂左前方是筆架山,景觀獨特,祠內懸掛二塊橫額牌匾:“都衛府”、“竹俊品”。大門聯是:“六桂家聲遠,八壺世澤長”;堂聯是:“明基禮薦其馨宜念秋霜春露,德可欽容可度,當思法祖敬宗”。該祠曾失火被焚後重建。還有一座“侃公祠”(即大有堂),是奉祀六世祖考妣汝榮夫婦的,大門對聯是:“六桂家聲遠,百梅世澤長”。入杭始祖興公的基地在南陽。
四、莆陽京兆翁氏家譜 莆田竹嘯翁氏六桂源流
中華翁氏網 2008年11月23日 鐵州永思堂
翁氏始祖弘'興自原城'棉於京兆'傳之二十七代祖鞠'因遭東晉石勒之亂'遂渡江下車浙西道而桑梓焉'傳之三十四代祖軒'入閩仕宦'前後累獲功於閩' 人恩洽物'德澤及民'閩邦有童謠曰[今年柳'今年梅'翁公至'太平回'桑麻滿野'谷粟成堆'生民歌德政'鳳昭莫相催'齊祝願'迅風雷]'至六年夏四月'復任閩守'邦耆鄉士聞之'莫不含歡瞻敬'迎於道左' 又童謠曰[荷花發'藕花開'翁公到'阜民財'欣欣人有喜'熙熙照春台'太平此日'萬姓嬰孩' 齊祝願『位三台』夫前政大夫張公顯『次政大夫陳公俊』二公理政頗清廉『監事具明敏』而交承蒞治之間『河山水旱連年』飢饉積歲'居民凍餒'流亡者眾'雖時之所遇'勢之所然'亦或不專於時勢'彼造物意有所待而然者'自翁公下車以來'甘雨隨至'謠歌四佈'萬口一詞'而公之理民臨政從容得術蒞事有權'賦稅悉蠲'斥除猾暴'憐恤孤貧'賑卒濟辦'役簡輕刑' 雨暘時若'麻麥滿歧'連年豐稔'四時歡聲'老稚已手加額'里社相率立公生祠'磨碑頌德'人心感載如此之深'故唐天寶年間'特加 賜爵封郡'曰[京兆]'此外或有翁姓'雖系宗盟'若非京兆之支派者'尚稱鹽官
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961]辛酉原城四十代孫處厚謹序'
諱 何公官散騎常侍郎 復遷於莆 隧為竹嘯翁氏始祖 生子則 剛 利 劉
諱 則公官大裡寺司直 五子 嗣昌 巨隅 郜 邾 鄻[巨模]
諱 嗣昌公官紹州長史 二子 廷皋 襲明
諱廷諱皋公官成都士曹 子 乾度
諱 乾度公官補闕郎中 子六 處厚 處恭 處易 處朴 處廉 處休
宋太祖建隆辛酉元年與三弟處易登楊礪榜進士 子允修 允成
宋雍熙二年乙酉與六弟處休登梁灝榜進士 四子 璉 瑰 玨 珍
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處厚登楊礰榜進士 子 珪 絹 綏 紳 紀
宋太宗開寶六年與五弟處廉同登宋淮榜進士 子 紩 緯 繹
宋太宗開寶六年與四兄弟處朴同登宋淮榜進士 子 譚 詠 諫 諤 誥
宋雍熙二年乙酉與二兄處恭登梁灝榜進士 子 楚 楨 幹
五、翁氏源流
















莆陽京兆翁氏家譜 莆田竹嘯翁氏六桂源流
中華翁氏網 2008年11月23日 鐵州永思堂
翁氏始祖弘'興自原城'棉於京兆'傳之二十七代祖鞠'因遭東晉石勒之亂
遂渡江下車浙西道而桑梓焉'傳之三十四代祖軒'入閩仕宦'前後累獲功
於閩' 人恩洽物'德澤及民'閩邦有童謠曰[今年柳'今年梅'翁公至'太平回'
桑麻滿野'谷粟成堆'生民歌德政'鳳昭莫相催'齊祝願'迅風雷]'至六年夏四
月'復任閩守'邦耆鄉士聞之'莫不含歡瞻敬'迎於道左' 又童謠曰[荷花發'藕
花開'翁公到'阜民財'欣欣人有喜'熙熙照春台'太平此日'萬姓嬰孩' 齊祝願
『位三台』夫前政大夫張公顯『次政大夫陳公俊』二公理政頗清廉『監
事具明敏』而交承蒞治之間『河山水旱連年』飢饉積歲'居民凍餒'流亡
者眾'雖時之所遇'勢之所然'亦或不專於時勢'彼造物意有所待而然者'自翁
公下車以來'甘雨隨至'謠歌四佈'萬口一詞'而公之理民臨政從容得術蒞事
有權'賦稅悉蠲'斥除猾暴'憐恤孤貧'賑卒濟辦'役簡輕刑' 雨暘時若'麻麥滿歧
'連年豐稔'四時歡聲'老稚已手加額'里社相率立公生祠'磨碑頌德'人心感載
如此之深'故唐天寶年間'特加
賜爵封郡'曰[京兆]'此外或有翁姓'雖系宗盟
若非京兆之支派者'尚稱鹽官
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961]辛酉原城四十代孫處厚謹序'
諱 何公官散騎常侍郎 復遷於莆 隧為竹嘯翁氏始祖 生子則 剛 利 劉
諱 則公官大裡寺司直 五子 嗣昌 巨隅 郜 邾 鄻[巨模]
諱 嗣昌公官紹州長史 二子 廷皋 襲明
諱廷諱皋公官成都士曹 子 乾度
諱 乾度公官補闕郎中 子六 處厚 處恭 處易 處朴 處廉 處休
宋太祖建隆辛酉元年與三弟處易登楊礪榜進士 子允修 允成
宋雍熙二年乙酉與六弟處休登梁灝榜進士 四子 璉 瑰 玨 珍
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處厚登楊礰榜進士 子 珪 絹 綏 紳 紀
宋太宗開寶六年與五弟處廉同登宋淮榜進士 子 紩 緯 繹
宋太宗開寶六年與四兄弟處朴同登宋淮榜進士 子 譚 詠 諫 諤 誥
宋雍熙二年乙酉與二兄處恭登梁灝榜進士 子 楚 楨 幹
|
留言